800小说网 quanben5.net,北方的雪狼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午好,刀客总编!这一次的采访,是准备在2007年第5期的西江月诗刊推出你的专辑。
1.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你一直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你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情况?
答:1968年生人,和别人一样成长,上学,然后在云南毗邻边境的一个小城市上班,成家,未立业。后来因为一些变故开始闲居。
2.你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
答:诗歌写得早,原因也是从小就爱读些唐诗宋词之类的。初二的时候,写过一个口号响亮的青松赞,被当时的语文教师推荐到语文报的一个角落发了,获得稿费好像两元多,同时还得到一本何其芳的诗集作为奖励,这是一个激发兴趣的最初根源吧。后来读大学念的是中文系,编些风花雪月的诗句,是自然免不了的,不过当时记得于坚他们在云南就算比较个性的,口语化诗歌初见端倪,我辈可以作为见证,也是一大快事。后来工作了,诗歌就不太写了,忙于生计去了。再后来,闲居,上网,又重新开始写,从最开始的基础出发,一步步提高自己,至今仍觉得还在修习阶段。
3.有人说,诗歌是属于青年人的。那么,对于处于你这样的一个年龄阶段的诗人,你是怎么样看待的?如何才能写出比较成功的作品?
答:应该这样说吧,诗歌的抒情光彩是属于年轻人的,诗歌的智慧呈现是属于中年以后的事。诗歌写到我这个年纪,越来越觉得举步维艰,因为要明明白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语言直接干净的表达出来,确实很不容易。一首诗歌如果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回味悠长,启迪智慧那就是成功的,而不论其篇幅长短。
4.有人说,网络文学就像是你走进一个菜市场,可以讨价还价,可以买很多东西,也可以什么都不买。但一方面,在原创力量,我们发现有很多作协会员发表自己的作品。你是怎么样看待这个现象的?
答:网络文学的优势在于个性、沟通、自由。无论什么级别的文学爱好者,凭借同一条信息通道或在某一个平台都会很快捷、很直接地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写文字的人其实很孤独的。但一方面,他们需要自己孤独,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打破孤独,在更大的范围空间里找到知音道友,获得精神上的互相砥砺和交流。网络在他们之间适时出现,这是天赐通道,可以说善于利用者,将获益无穷,将不孤独。
5.你除了负责原创力量文学网站,据我了解,你还是红袖添香现代诗歌栏目的负责人。你觉得这两个网站有什么区别?而且,可以说,网络花费了你不少的时间。我记得你在一篇文章锥在囊中中说到你的妻子反对你经常上网。你是怎么样处理网络与现实的关系的?毕竟,在网上写作,基本没有什么报酬,难道说真的是凭对文学的喜欢?
答:两个网站的区别是明显的:规模上,一大一小,取向上,红袖兼收并蓄,各种层次的文章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原创有所选择,尽量精纯文学的力量。
网络与现实的关系,网络可以打破现实的局限,让你看见一个更加宽广的境地,虽然泥沙俱下,但自己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眼力,那收获将是一个只局限于现实者不可比拟的。
对文学的热爱不限于网络和纸媒之分,在于个人对自己作品的认识。网络写作是没有报酬,而我也坚持一篇品质成熟的文字是应该有报酬的。网络写作的优点在于可以无限制传播(包括复制转载冒名,呵呵。)并获得不同写作观点的朋友的支持与批评,这是很难得的。当作品成熟,适时转向纸媒也是大多数人的走向。
6.我记得尼采说过:“我老实告诉你吧,我们杀了他,我和你,我们都是凶手。”的确,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精神并没有随着物质上的满足更加丰富,相反,呈现出追求外在刺激,离自己的精神家园越来越远。由此反映到诗歌或其他体裁的作品,内容肤浅、急躁,甚至粗俗。大量的作品弥漫了无聊、无病呻吟,而直抵人类灵魂的作品越来越少。那么,回归到诗歌,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诗歌的写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古人常说,诗言志。我记得在老三亦梅的一个诗歌评论中提到,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对灵魂的自我救赎。但是,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比如,最近发生的余地自杀事件。而把目光再向前看:川端康成含煤气管、三岛由纪夫切腹、海子卧轨、傅雷自缢生存的局限无处不在。当我们面对爱情、亲情、婚姻、工作、疾病的困扰,个人尊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法自我表达,是否意味着死亡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诗歌,或者其他的体裁作品,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可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答:伟大的创作者无一不是具备了对天空、世界、人三者充满敬畏心理,并以兢兢业业终生作为奋斗目标的。
物质文明的发达和技术的先进,让肤浅的人似乎看到了一切都有可能取巧获利、立竿见影的功利回报,油然生发了可以随意摧毁一切,从头再来的可能——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显得游刃有余的盲目乐观,所以人不重要了,什么都不重要了,通过本能的发泄获得快乐才是目的,所以一切相应的文化形式由此蓬勃而迅速如过眼云烟。
正如平衡,身外越丰富,身内越空虚,诗歌写作的意义应该还是属于个体精神上的需求。
诗歌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的地位不能同一而论,对于爱好者,它很重要,对于不好者,偶尔读之、或不屑一顾,均不足怪。对于我,一日不读不舒服,三日不写便内积肝火。呵呵。
对于死亡的话题,我想还是采取敬畏的态度为好,不要轻易谈论,这涉及到一个生命的尊严问题。据我所知,海明威是不甘于被病魔屈服了自己的生命尊严,傅雷是在特殊年代以死换取生命的尊严——这有些无奈,但,是令人尊敬的抉择。有的,或许是因为精神领域上探索没有抵达彼岸而选择灰飞,这仅仅是个别现象,各行各业自杀者不在少数,这取决于个人对生命的认知,而非与文学是否拯救有关,真正通达大智慧的,谁曾自杀?生存的窘迫平凡人是躲不过的,而活着才愈发彰显人类生命的尊严,在生命和个人尊严面前,选择死亡是无奈之举,却并不是最坚强的。任何的解脱或者身后名的获得,都不值得付出失去生命的代价。
7.从去年开始,诗歌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当然,这可能是一件好事,但也让人忧心忡忡。这是由于大众关注的并不是诗歌本身。因此,相对诗歌的健康发展来说,没有什么好处。比如网友对赵丽华“梨花体”的恶搞,韩寒对现代诗歌的冷嘲热讽和诗人包养事件。许多次,收到来自远方朋友的诗集,同事总会围上来,欣赏和讨论一番,问里面有没有我的作品,然后颇有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们身边还有一个诗人。”接着他们说出了这个时代的普通观点,诗歌没有存在的必要。他们说,看不懂诗歌里面要表达的内容。事实上,他们都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人,那么,是什么使他们看不懂?是他们本身的原因,还是诗歌的原因?难道说,缪斯,这位人类最古老的母亲,真的已经老去了,不能提供新鲜的乳汁了吗?在审核稿件,或编辑西江月诗刊的时候,我强烈感受到这一点:诗歌已经成为人类娱乐的一种工具,这种带有某种功利性的写作,使得诗歌发出来的声音已经不再真实而动听。这正如“世界可能没有听到我们的呼声,或者,更坏的假设是,世界可能听到我们的呼声,但一切都依然如故。”那么,你是怎么样看待这些事件的?事件的背后,是否有值得现代诗歌需要注意的?
答:翻开历史,可以发现在任何时代,即便是朝廷酷爱诗歌的唐、或做诗上十万的乾隆大帝时期,诗歌也绝不是大众心目里最迫切需要关注的文化现象,现在也是如此。
但凡民间温饱方足,大众文化、道德礼节才刚有树立的基础,那能够就一步到了人人唱咏的时代?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为凝炼的明珠,没有一定的文学欣赏基础就能明白,那不过是在人海战术年代提倡的全民诗歌神话而已,岂能当真?
诗歌的存在是否应该,这毋庸置疑,至少不仅你我,还有更多的人在坚持。诗歌不等同于我们日常口中的文学。所谓文学是为了提供阅读的乐趣而产生的文本;而诗歌,是个人因为现实体验不得不发的个人写作。诗歌仅仅是文学一枝,不必要人为凌架或自觉突出的,假如你写小说的,也许身边人也会说:原来你也写小说啊。隔行如隔山,未必都是知音才能同处一室。
对诗歌的批评者,如果不是诗歌写作者,那不必较真,每一个文化领域都有这样的话题,百家争鸣罢了。对诗歌的恶搞,和对其他的恶搞都有一种底层含义:我虽然做不到,但我可以毁了你,呵呵,人的本性问题。最讨厌的是本身写诗歌的人也不亦乐乎的参与恶搞,这怎么说呢?——再遭遇一次卢沟桥,估计汉奸有他。
8.最近我看到一个提法——诗歌的自律。诗歌... -->>
中午好,刀客总编!这一次的采访,是准备在2007年第5期的西江月诗刊推出你的专辑。
1.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你一直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你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情况?
答:1968年生人,和别人一样成长,上学,然后在云南毗邻边境的一个小城市上班,成家,未立业。后来因为一些变故开始闲居。
2.你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
答:诗歌写得早,原因也是从小就爱读些唐诗宋词之类的。初二的时候,写过一个口号响亮的青松赞,被当时的语文教师推荐到语文报的一个角落发了,获得稿费好像两元多,同时还得到一本何其芳的诗集作为奖励,这是一个激发兴趣的最初根源吧。后来读大学念的是中文系,编些风花雪月的诗句,是自然免不了的,不过当时记得于坚他们在云南就算比较个性的,口语化诗歌初见端倪,我辈可以作为见证,也是一大快事。后来工作了,诗歌就不太写了,忙于生计去了。再后来,闲居,上网,又重新开始写,从最开始的基础出发,一步步提高自己,至今仍觉得还在修习阶段。
3.有人说,诗歌是属于青年人的。那么,对于处于你这样的一个年龄阶段的诗人,你是怎么样看待的?如何才能写出比较成功的作品?
答:应该这样说吧,诗歌的抒情光彩是属于年轻人的,诗歌的智慧呈现是属于中年以后的事。诗歌写到我这个年纪,越来越觉得举步维艰,因为要明明白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语言直接干净的表达出来,确实很不容易。一首诗歌如果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回味悠长,启迪智慧那就是成功的,而不论其篇幅长短。
4.有人说,网络文学就像是你走进一个菜市场,可以讨价还价,可以买很多东西,也可以什么都不买。但一方面,在原创力量,我们发现有很多作协会员发表自己的作品。你是怎么样看待这个现象的?
答:网络文学的优势在于个性、沟通、自由。无论什么级别的文学爱好者,凭借同一条信息通道或在某一个平台都会很快捷、很直接地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写文字的人其实很孤独的。但一方面,他们需要自己孤独,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打破孤独,在更大的范围空间里找到知音道友,获得精神上的互相砥砺和交流。网络在他们之间适时出现,这是天赐通道,可以说善于利用者,将获益无穷,将不孤独。
5.你除了负责原创力量文学网站,据我了解,你还是红袖添香现代诗歌栏目的负责人。你觉得这两个网站有什么区别?而且,可以说,网络花费了你不少的时间。我记得你在一篇文章锥在囊中中说到你的妻子反对你经常上网。你是怎么样处理网络与现实的关系的?毕竟,在网上写作,基本没有什么报酬,难道说真的是凭对文学的喜欢?
答:两个网站的区别是明显的:规模上,一大一小,取向上,红袖兼收并蓄,各种层次的文章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原创有所选择,尽量精纯文学的力量。
网络与现实的关系,网络可以打破现实的局限,让你看见一个更加宽广的境地,虽然泥沙俱下,但自己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眼力,那收获将是一个只局限于现实者不可比拟的。
对文学的热爱不限于网络和纸媒之分,在于个人对自己作品的认识。网络写作是没有报酬,而我也坚持一篇品质成熟的文字是应该有报酬的。网络写作的优点在于可以无限制传播(包括复制转载冒名,呵呵。)并获得不同写作观点的朋友的支持与批评,这是很难得的。当作品成熟,适时转向纸媒也是大多数人的走向。
6.我记得尼采说过:“我老实告诉你吧,我们杀了他,我和你,我们都是凶手。”的确,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精神并没有随着物质上的满足更加丰富,相反,呈现出追求外在刺激,离自己的精神家园越来越远。由此反映到诗歌或其他体裁的作品,内容肤浅、急躁,甚至粗俗。大量的作品弥漫了无聊、无病呻吟,而直抵人类灵魂的作品越来越少。那么,回归到诗歌,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诗歌的写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古人常说,诗言志。我记得在老三亦梅的一个诗歌评论中提到,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对灵魂的自我救赎。但是,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比如,最近发生的余地自杀事件。而把目光再向前看:川端康成含煤气管、三岛由纪夫切腹、海子卧轨、傅雷自缢生存的局限无处不在。当我们面对爱情、亲情、婚姻、工作、疾病的困扰,个人尊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法自我表达,是否意味着死亡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诗歌,或者其他的体裁作品,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可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答:伟大的创作者无一不是具备了对天空、世界、人三者充满敬畏心理,并以兢兢业业终生作为奋斗目标的。
物质文明的发达和技术的先进,让肤浅的人似乎看到了一切都有可能取巧获利、立竿见影的功利回报,油然生发了可以随意摧毁一切,从头再来的可能——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显得游刃有余的盲目乐观,所以人不重要了,什么都不重要了,通过本能的发泄获得快乐才是目的,所以一切相应的文化形式由此蓬勃而迅速如过眼云烟。
正如平衡,身外越丰富,身内越空虚,诗歌写作的意义应该还是属于个体精神上的需求。
诗歌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的地位不能同一而论,对于爱好者,它很重要,对于不好者,偶尔读之、或不屑一顾,均不足怪。对于我,一日不读不舒服,三日不写便内积肝火。呵呵。
对于死亡的话题,我想还是采取敬畏的态度为好,不要轻易谈论,这涉及到一个生命的尊严问题。据我所知,海明威是不甘于被病魔屈服了自己的生命尊严,傅雷是在特殊年代以死换取生命的尊严——这有些无奈,但,是令人尊敬的抉择。有的,或许是因为精神领域上探索没有抵达彼岸而选择灰飞,这仅仅是个别现象,各行各业自杀者不在少数,这取决于个人对生命的认知,而非与文学是否拯救有关,真正通达大智慧的,谁曾自杀?生存的窘迫平凡人是躲不过的,而活着才愈发彰显人类生命的尊严,在生命和个人尊严面前,选择死亡是无奈之举,却并不是最坚强的。任何的解脱或者身后名的获得,都不值得付出失去生命的代价。
7.从去年开始,诗歌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当然,这可能是一件好事,但也让人忧心忡忡。这是由于大众关注的并不是诗歌本身。因此,相对诗歌的健康发展来说,没有什么好处。比如网友对赵丽华“梨花体”的恶搞,韩寒对现代诗歌的冷嘲热讽和诗人包养事件。许多次,收到来自远方朋友的诗集,同事总会围上来,欣赏和讨论一番,问里面有没有我的作品,然后颇有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们身边还有一个诗人。”接着他们说出了这个时代的普通观点,诗歌没有存在的必要。他们说,看不懂诗歌里面要表达的内容。事实上,他们都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人,那么,是什么使他们看不懂?是他们本身的原因,还是诗歌的原因?难道说,缪斯,这位人类最古老的母亲,真的已经老去了,不能提供新鲜的乳汁了吗?在审核稿件,或编辑西江月诗刊的时候,我强烈感受到这一点:诗歌已经成为人类娱乐的一种工具,这种带有某种功利性的写作,使得诗歌发出来的声音已经不再真实而动听。这正如“世界可能没有听到我们的呼声,或者,更坏的假设是,世界可能听到我们的呼声,但一切都依然如故。”那么,你是怎么样看待这些事件的?事件的背后,是否有值得现代诗歌需要注意的?
答:翻开历史,可以发现在任何时代,即便是朝廷酷爱诗歌的唐、或做诗上十万的乾隆大帝时期,诗歌也绝不是大众心目里最迫切需要关注的文化现象,现在也是如此。
但凡民间温饱方足,大众文化、道德礼节才刚有树立的基础,那能够就一步到了人人唱咏的时代?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为凝炼的明珠,没有一定的文学欣赏基础就能明白,那不过是在人海战术年代提倡的全民诗歌神话而已,岂能当真?
诗歌的存在是否应该,这毋庸置疑,至少不仅你我,还有更多的人在坚持。诗歌不等同于我们日常口中的文学。所谓文学是为了提供阅读的乐趣而产生的文本;而诗歌,是个人因为现实体验不得不发的个人写作。诗歌仅仅是文学一枝,不必要人为凌架或自觉突出的,假如你写小说的,也许身边人也会说:原来你也写小说啊。隔行如隔山,未必都是知音才能同处一室。
对诗歌的批评者,如果不是诗歌写作者,那不必较真,每一个文化领域都有这样的话题,百家争鸣罢了。对诗歌的恶搞,和对其他的恶搞都有一种底层含义:我虽然做不到,但我可以毁了你,呵呵,人的本性问题。最讨厌的是本身写诗歌的人也不亦乐乎的参与恶搞,这怎么说呢?——再遭遇一次卢沟桥,估计汉奸有他。
8.最近我看到一个提法——诗歌的自律。诗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