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5.net,穿到明朝考科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燮光听着“刘健”、“李东阳”、“谢迁”这三个名字,就有种到了当年明月签售会的感觉,目光偷偷在那三人身上打转,想记住这个见证历史的时刻。
未来的,弘治朝的,三位阁佬,给他讲站班和讲经的规矩了!
这要不是在东宫,他真想掏出笔来请三位大佬签个字啊!
这群学士也早听说过他的名字,知道他是写过《四书对句》,算是个大龄神童的人,也都悄悄打量着他。
副詹士黎淳兼着吏部右侍郎,还曾在部里过听左侍郎耿裕嫌弃他这个神童太水。如今真正见了他,黎学士却是再不奇怪天子为何喜欢他,不在乎他年纪大、身份低,还要叫他来给太子讲学了——
他生得实在是太好了。人长得亮眼,仪态又稳重端庄。在文华殿里见着这么多前辈大儒也不见有半分怯意,更没有寻常年轻才子惯有的轻狂傲物。问及他要讲的东西,也都能侃侃而谈,言必有出处,不添任何哗众取宠的新辞。
唯一新的,就是他编的那套卷子。
这卷子早在他呈上礼部后,就送来了东宫一份,他们这些太子属官都曾看过、做过。虽知道这不全是他一个监生编出来的,但其能想到这样的出题范式,也能看出他是个有教书天份,且又肯多思、有耐心的人。
这样的人,将来即便不入朝,也当是个桃李满天下的名儒,值得相交。
他点了点头,叫侍讲学士李东阳给他讲讲经验:“陛下旨意中既说如你当年故事,西涯你便也给他讲讲自己当年如何讲《书》的。”
李东阳笑道:“三十余年前的事,下官也记不大清楚了。”
他幼年时便因神童出名,深受英庙、代庙两任皇帝恩宠,十八岁即入翰林院,却一直在翰院蹉跎到如今,也算不上个好例子。这个崔燮天资不错,人又知上进,科场上倒可以学他,官途上还是不要像他的好。
他笑着摇了摇头,到崔燮身边提点他自己平常给太子讲学的经验。
第135章
给太子讲书时,这班侍讲官要先进殿等待,进去后分东西两班站在殿南:东班是讲四书的,西班是讲五经的,先子后经,规矩十分严格。崔燮这个走后门插进来的不占别人直讲的时间,而是在侍讲学士讲罢《尚书》后再添一小段。
再后面又要进《皇明祖训》《太祖御制》等祖制,以及《通鉴》《贞观政要》和历代《实录》《宝训》等史书;讲罢经书还有侍书官侍书,也就是教太子临写几页书法;有时还要教习诗词、乐律、绘画、算术等杂项功课,工作也很繁重。
但也有个好处,就是工作餐吃得不错。虽比不上传说中的“吃经筵”,也比翰林院、国子监的食堂做得好多了。李先生提点完了进诗时的要点,格外劝了一句:“午膳你多吃些,宫里的膳食比你们国学强得多。离着丁未会试还有两年有余,这些年若没有圣上恩召,你想再吃到这些也难了。”
崔燮心里十分感动——大佬居然也这么接地气啊!还不忘提醒他公款吃喝时得多吃点儿!他郑重地点点头道,拱手应道:“多谢学士提点,学生记下了。”
李东阳见他满目崇敬地看着自己,对一句随口说句闲话都当作正务听着,不禁摇着头笑了笑:“这有什么可谢的,你这学生也忒认真了。”
不过他只在官场不得意,出了翰林院还一代词宗、文坛领袖,不知多少少年书生这么把他奉为宗主,崔燮这态度倒也不算突兀。他并没留意到对方看谢迁、刘健也是一样的热情,只当他是自己的追随者,便格外照顾了一下,叫他站班时跟着自己走。
不久太子升阁,亲口叫众人进去。崔燮就跟在侍读学士们身后进殿,走到殿中先叩拜太子。
未来的弘治帝这会儿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少年,身材有些瘦弱,面色微白,眼神却分外清明坚定。讲官们行礼后,他便立刻说了一声“请先生们起身”,温和有礼地叫众人站起来。
一排青衣讲官次第起身。太子的目光扫过讲官队伍,看到队伍尾端时,看见一个穿青直裰、戴方巾的人突兀地混在官袍人中,立刻就意识到了他的身份,好奇地多看了他一眼。
崔燮和太子一般年纪,却比他高大,也更健康得多。站在那里腰直背挺,肌肤润泽,虽然垂着眼睑,也能看出眼神清正,神光内藏,是个叫人喜欢的少年。
朱祐樘这个太子不太得圣上喜欢,身体也怯弱,从小就在周太后宫里长大,鲜少见到同龄的男子。这回难得见着崔燮这样精神的少年人,不免有些羡慕。只是在讲筵这样庄重的场合上,不好随意同外臣说话,看了几眼便收回了目光,垂眸看着书案,端端正正地准备听讲。
今天是开讲筵的日子,讲经格外政重,在殿里设了两个书案,讲官们起身后便在书案后分成两班站定,把自己的讲纲搁了上去。
燮光听着“刘健”、“李东阳”、“谢迁”这三个名字,就有种到了当年明月签售会的感觉,目光偷偷在那三人身上打转,想记住这个见证历史的时刻。
未来的,弘治朝的,三位阁佬,给他讲站班和讲经的规矩了!
这要不是在东宫,他真想掏出笔来请三位大佬签个字啊!
这群学士也早听说过他的名字,知道他是写过《四书对句》,算是个大龄神童的人,也都悄悄打量着他。
副詹士黎淳兼着吏部右侍郎,还曾在部里过听左侍郎耿裕嫌弃他这个神童太水。如今真正见了他,黎学士却是再不奇怪天子为何喜欢他,不在乎他年纪大、身份低,还要叫他来给太子讲学了——
他生得实在是太好了。人长得亮眼,仪态又稳重端庄。在文华殿里见着这么多前辈大儒也不见有半分怯意,更没有寻常年轻才子惯有的轻狂傲物。问及他要讲的东西,也都能侃侃而谈,言必有出处,不添任何哗众取宠的新辞。
唯一新的,就是他编的那套卷子。
这卷子早在他呈上礼部后,就送来了东宫一份,他们这些太子属官都曾看过、做过。虽知道这不全是他一个监生编出来的,但其能想到这样的出题范式,也能看出他是个有教书天份,且又肯多思、有耐心的人。
这样的人,将来即便不入朝,也当是个桃李满天下的名儒,值得相交。
他点了点头,叫侍讲学士李东阳给他讲讲经验:“陛下旨意中既说如你当年故事,西涯你便也给他讲讲自己当年如何讲《书》的。”
李东阳笑道:“三十余年前的事,下官也记不大清楚了。”
他幼年时便因神童出名,深受英庙、代庙两任皇帝恩宠,十八岁即入翰林院,却一直在翰院蹉跎到如今,也算不上个好例子。这个崔燮天资不错,人又知上进,科场上倒可以学他,官途上还是不要像他的好。
他笑着摇了摇头,到崔燮身边提点他自己平常给太子讲学的经验。
第135章
给太子讲书时,这班侍讲官要先进殿等待,进去后分东西两班站在殿南:东班是讲四书的,西班是讲五经的,先子后经,规矩十分严格。崔燮这个走后门插进来的不占别人直讲的时间,而是在侍讲学士讲罢《尚书》后再添一小段。
再后面又要进《皇明祖训》《太祖御制》等祖制,以及《通鉴》《贞观政要》和历代《实录》《宝训》等史书;讲罢经书还有侍书官侍书,也就是教太子临写几页书法;有时还要教习诗词、乐律、绘画、算术等杂项功课,工作也很繁重。
但也有个好处,就是工作餐吃得不错。虽比不上传说中的“吃经筵”,也比翰林院、国子监的食堂做得好多了。李先生提点完了进诗时的要点,格外劝了一句:“午膳你多吃些,宫里的膳食比你们国学强得多。离着丁未会试还有两年有余,这些年若没有圣上恩召,你想再吃到这些也难了。”
崔燮心里十分感动——大佬居然也这么接地气啊!还不忘提醒他公款吃喝时得多吃点儿!他郑重地点点头道,拱手应道:“多谢学士提点,学生记下了。”
李东阳见他满目崇敬地看着自己,对一句随口说句闲话都当作正务听着,不禁摇着头笑了笑:“这有什么可谢的,你这学生也忒认真了。”
不过他只在官场不得意,出了翰林院还一代词宗、文坛领袖,不知多少少年书生这么把他奉为宗主,崔燮这态度倒也不算突兀。他并没留意到对方看谢迁、刘健也是一样的热情,只当他是自己的追随者,便格外照顾了一下,叫他站班时跟着自己走。
不久太子升阁,亲口叫众人进去。崔燮就跟在侍读学士们身后进殿,走到殿中先叩拜太子。
未来的弘治帝这会儿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少年,身材有些瘦弱,面色微白,眼神却分外清明坚定。讲官们行礼后,他便立刻说了一声“请先生们起身”,温和有礼地叫众人站起来。
一排青衣讲官次第起身。太子的目光扫过讲官队伍,看到队伍尾端时,看见一个穿青直裰、戴方巾的人突兀地混在官袍人中,立刻就意识到了他的身份,好奇地多看了他一眼。
崔燮和太子一般年纪,却比他高大,也更健康得多。站在那里腰直背挺,肌肤润泽,虽然垂着眼睑,也能看出眼神清正,神光内藏,是个叫人喜欢的少年。
朱祐樘这个太子不太得圣上喜欢,身体也怯弱,从小就在周太后宫里长大,鲜少见到同龄的男子。这回难得见着崔燮这样精神的少年人,不免有些羡慕。只是在讲筵这样庄重的场合上,不好随意同外臣说话,看了几眼便收回了目光,垂眸看着书案,端端正正地准备听讲。
今天是开讲筵的日子,讲经格外政重,在殿里设了两个书案,讲官们起身后便在书案后分成两班站定,把自己的讲纲搁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