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5.net,穿到明朝考科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把天子的领导责任摘出去,靶子竖低一点对准有司,就可以安定地喷了。
崔燮绞尽脑汁地夸了半篇皇帝,如今终于能说人话了,自然毫不客气地顺着成化天子题中所说的忧患,把朝廷选材、牧守治化、将帅戍边中的问题狠狠喷了一遍,然后也一一提出解决之道。
其实也没什么现代高精尖的解决方法,无非是“不拘一格拔人才”。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封建士大夫对重振朝廷、对平定乱世、对振兴中国最深刻的呐喊,更是他们在数千年王朝兴替中总结出的经验。
这也必然是看卷子的士大夫,甚至出卷子的皇帝最愿意看到的答案。
他们是不会喜欢什么政体变革,不会在意什么新技术的曙光,只会取中千百年史书上所记述的、君臣间总结的方略。
先是择人时,于文臣,要“精选用之法,严举劾之科”,于武将,要“慎武举之选,严比试之条”。而对于出身低微,不能以文武举业进身之人,则要给予上升空间,不拘出身,视其治国守边之功业作评断,给予其相应的官爵位禄。
有择、拔人才之法,才能使朝廷选免得人,治平朝中、边外之患,使大明直追唐虞成周之世,成“久安长治”之业。
一条条写完了修正朝廷蔽病之策,这场策问题目总算叫他答到了头儿。之后仍要回归总论:臣子在下方任事,君王要在上方敬奉天命,端拱而治。
这就又回到了会试首场四书题的“君正莫不正”了,不过这里倒不用详加解释,更不用提“恪正臣心”云云,只借它的权威性写个大结,点明君正则“朝廷百官皆一于正矣,文武大吏有不奉承而守令,将帅有不奋励者哉?”
三千余字的策问至此终于答完。
崔燮摇了摇肩膀,动了动隐隐作痛的手,才发觉自己肚子饿得不行,然后意识到他好像错过了吃饭的时间。
膳夫刚才好像过来送饭了,可他正忙着劝朝廷“不拘一格降人才”,没要吃的?现在离午饭已有了一段时间,看殿里的亮度却又离着晚饭时不近,看来他只能喝口水顶顶,饿到交卷了。
他苦笑了一声,喝了口凉水,默默承认自己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淡定,还是挺紧张的。不过这紧张也有好处,他省了吃饭时间,也省了打断行文思路,这不早早地就把初稿打好了么?
就剩下改改文字和格式……
对了!格式!
这金殿问对可不像会试时那样随便写个“臣谨对”就能结束的,这是皇上亲笔写的策问题,题尾得预先认罪!
幸亏他还没写那句“臣谨对”,这时候就不用再抹一片大黑圈,而是按着前些日子模考的格式写了一串“臣不识忌讳干冒天威无任战栗陨越之至”,最后才添上“臣谨对”。
“天威”当然还要另起顶格。
他回头把草稿检校了几遍,该顶格的、该提格的、该小写的……精神一集中到卷子上去,他倒又不觉着饿了,连查了几遍后,才一字一顿地把答案誊到稿纸上,写出了一篇干净工整,字体端正清晰如同刻印出来的漂亮答卷。
誊抄完毕后,时间还早,周围却已有几个考生陆陆续续地交卷了。他这边也都是检查再三才誊卷的,索性也跟着起身交卷,看着受卷官填表印章,把自己的卷子添在已交的那摞上,才放心地跟在众举子身后出门。
宫里肃穆庄敬,一出宫门,众举子都像重活了过来似的,神彩飞扬,低声议论:“这场策问我答得着实痛快!”
“策问中竟垂询平治之法,我在家时爱读前代史书,正擅答此题!”
“我于国朝内外之事亦早有构想,陛下若肯用我之策,必能解当今朝臣不任事、牧守不爱民、将帅不敢战之危!”
……
这些人自己说痛快了,忽然想起身边还跟着一个今科会元,北地第一才子,连忙把崔燮捧在当心,激情地问道:“崔会元是最敢直言忠谏的君子,必有过人之语,咱们可得听听崔会元是怎么答的!”
崔会元站在众人当中,衣角迎风猎猎,看似淡定,心里已经不知腹诽了那位崇拜者多少句,轻咳一声,说道:“我不过在策问中写些选拔人才的建议,其实不值一提。”
他那篇文章简直是昧着良心把天子夸出花儿来了,不好意... -->>
把天子的领导责任摘出去,靶子竖低一点对准有司,就可以安定地喷了。
崔燮绞尽脑汁地夸了半篇皇帝,如今终于能说人话了,自然毫不客气地顺着成化天子题中所说的忧患,把朝廷选材、牧守治化、将帅戍边中的问题狠狠喷了一遍,然后也一一提出解决之道。
其实也没什么现代高精尖的解决方法,无非是“不拘一格拔人才”。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封建士大夫对重振朝廷、对平定乱世、对振兴中国最深刻的呐喊,更是他们在数千年王朝兴替中总结出的经验。
这也必然是看卷子的士大夫,甚至出卷子的皇帝最愿意看到的答案。
他们是不会喜欢什么政体变革,不会在意什么新技术的曙光,只会取中千百年史书上所记述的、君臣间总结的方略。
先是择人时,于文臣,要“精选用之法,严举劾之科”,于武将,要“慎武举之选,严比试之条”。而对于出身低微,不能以文武举业进身之人,则要给予上升空间,不拘出身,视其治国守边之功业作评断,给予其相应的官爵位禄。
有择、拔人才之法,才能使朝廷选免得人,治平朝中、边外之患,使大明直追唐虞成周之世,成“久安长治”之业。
一条条写完了修正朝廷蔽病之策,这场策问题目总算叫他答到了头儿。之后仍要回归总论:臣子在下方任事,君王要在上方敬奉天命,端拱而治。
这就又回到了会试首场四书题的“君正莫不正”了,不过这里倒不用详加解释,更不用提“恪正臣心”云云,只借它的权威性写个大结,点明君正则“朝廷百官皆一于正矣,文武大吏有不奉承而守令,将帅有不奋励者哉?”
三千余字的策问至此终于答完。
崔燮摇了摇肩膀,动了动隐隐作痛的手,才发觉自己肚子饿得不行,然后意识到他好像错过了吃饭的时间。
膳夫刚才好像过来送饭了,可他正忙着劝朝廷“不拘一格降人才”,没要吃的?现在离午饭已有了一段时间,看殿里的亮度却又离着晚饭时不近,看来他只能喝口水顶顶,饿到交卷了。
他苦笑了一声,喝了口凉水,默默承认自己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淡定,还是挺紧张的。不过这紧张也有好处,他省了吃饭时间,也省了打断行文思路,这不早早地就把初稿打好了么?
就剩下改改文字和格式……
对了!格式!
这金殿问对可不像会试时那样随便写个“臣谨对”就能结束的,这是皇上亲笔写的策问题,题尾得预先认罪!
幸亏他还没写那句“臣谨对”,这时候就不用再抹一片大黑圈,而是按着前些日子模考的格式写了一串“臣不识忌讳干冒天威无任战栗陨越之至”,最后才添上“臣谨对”。
“天威”当然还要另起顶格。
他回头把草稿检校了几遍,该顶格的、该提格的、该小写的……精神一集中到卷子上去,他倒又不觉着饿了,连查了几遍后,才一字一顿地把答案誊到稿纸上,写出了一篇干净工整,字体端正清晰如同刻印出来的漂亮答卷。
誊抄完毕后,时间还早,周围却已有几个考生陆陆续续地交卷了。他这边也都是检查再三才誊卷的,索性也跟着起身交卷,看着受卷官填表印章,把自己的卷子添在已交的那摞上,才放心地跟在众举子身后出门。
宫里肃穆庄敬,一出宫门,众举子都像重活了过来似的,神彩飞扬,低声议论:“这场策问我答得着实痛快!”
“策问中竟垂询平治之法,我在家时爱读前代史书,正擅答此题!”
“我于国朝内外之事亦早有构想,陛下若肯用我之策,必能解当今朝臣不任事、牧守不爱民、将帅不敢战之危!”
……
这些人自己说痛快了,忽然想起身边还跟着一个今科会元,北地第一才子,连忙把崔燮捧在当心,激情地问道:“崔会元是最敢直言忠谏的君子,必有过人之语,咱们可得听听崔会元是怎么答的!”
崔会元站在众人当中,衣角迎风猎猎,看似淡定,心里已经不知腹诽了那位崇拜者多少句,轻咳一声,说道:“我不过在策问中写些选拔人才的建议,其实不值一提。”
他那篇文章简直是昧着良心把天子夸出花儿来了,不好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