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uanben5.net,游风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少是外来的,大半是由地主、富农、士绅等参加组成县府,这些人因受国民党的反动数育,加之我方在执行政策上的一些偏激错误,结果这部份人和我们形成对立。
日伪占领区的区长、村长、指导员以下的工作人员,一是因朋友托关系来就任的,二是以威协逼迫的手段就任的,这些人一般对抗日有正确的认识。
村长、指导员、区长以上干部,受国民党指使,反对共产党是坚决的。并且少数是与敌伪有关的亲日分子,对抗日表示动摇。区长以下,虽然执行反对共产党政策,但不坚决,他们受着日伪的欺负和掠夺,一般不愿意内战,原意抗日。
国民党县府虽受二十七军指挥,但也有矛盾,在军事行动上他们虽然机密配合,但在经济物资援助上相互实行部分封锁。
李唐跟大家在一起分析了驻南顽伪国民党的这些情况后,安排王阿保、李友芝草拟信件,书写标语,报纸传单等分别由张树芝、张金堂托关系找暗线把这些传单、信件、报纸分别送给四十军、二十七军还有马成骥,并散发在顽固派占领区的各个村庄和军队里。
总共去信9封(其中四十军1封、二十七军8封),向其占领区散发标语二千余条,报纸280余份。给国民党县府去信2封,给日军占领区及国民党军占领区之编村公所去信3封,以各界座谈会名义给马成骥去信一封。
信的内容主要是要求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不搞磨擦,参加拥护国际反法西斯阵线,铲除汉奸何应钦,改革不良的兵役制度,还对被俘的十余名国民党军士兵进行谈心优待,使他们明确了我们的俘虏政策。
在村级武委会大选时,被俘虏的土兵自发地参加了大会。与此同时,县委还组织人员在根据地采访士紳7名,向敌占区及国民党军占领区的10名士绅去了信,对从国民党顽固县府回来的人员进行了联络和安抚工作。
二十七军有个新兵营长马涛,他是陵川人,副营长李喜堂是壶关黄山一带人,他们跟下属官兵都是从壶关、陵川、长治县征来的,有的是强行抓来的,有的是怕饿肚跑来的,还有的就是为了打鬼子自愿参军的。
刚刚参军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二十七军是国民党军队,也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军队,什么是八路军游击队。直到十二月事变后,跟共产党八路军游击队成了对立派,他们才知道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区别。
副营长李喜堂有一个兄弟李富堂是在八路军壶关独立营里当兵的,三八年二十七军在村里号房(号房就是让一些住有好一点的房子的农户给部队官兵腾出来,让他们住),正好选准了他家的房。
当时二十七军跟八路军游击队还是一家人,都是打鬼子的部队,三九年鬼子在第二次侵占县城的时候,跟二十七军在李喜堂的村里打了一次遭遇战,那是鬼子从长治县西火、荫城、韩川还有驻长治的日军出发陵川扫荡,回来时路过李喜堂的村,被住在这里的二十七军打了个伏击。
当时李喜堂兄弟两个是村里才组织起来的民兵,在开仗时,李喜堂兄弟亲眼目睹了那一次战役,使他们大开了眼界,在二十七军开发走的时候,李喜堂兄弟硬是要跟着二十七军当兵,父母亲只有这两个孩子,都去当兵,谁来照顾家庭,所以,弟兄两个只是跟着走了一个,就是李喜堂。
四〇年,鬼子跟伪军频繁来村里扫荡抓兵,抓走的兵就是要参加警备队当汉奸,父母怕儿子一直呆在家里,有一天再被鬼子抓走当了汉奸,就找到村里在八路军独立营里当兵的乡亲把老二李富堂领走到了县子弟兵独立营,从此兄弟两个一个在国民党队伍里,一个在共产党八路军队伍里。
李喜堂进了新兵营不久,就发现二十七军的兵痞在当地跟老百姓要这要那,还到过他的家乡要东西打人,一次他也被派到乡下征收群众的粮食,正好到了他的家乡,家里的父辈们都认得他就是当了兵打鬼子的李喜堂,怎么还领着一班穿着军装的大兵跟老百姓要东西,不给或者说个没有就会吃一顿棍棒的毒打。
李喜堂真的是没有想到这些让他敬重的老兵竟会欺负自己的乡亲,这让他这个脸往哪搁。于是就找着领队的长官为乡亲们说情,本以为他们会看在他的面子上给乡亲们送上个人情,哪知,不但他的说情话没有起到作用,甚至他们还变本加厉地欺负乡亲们。
通过这件事,他的肺都要气炸了,就找到跟他关系比较不错的新兵刘涛诉说这种事,刘涛是陵川人,比他早来半年,也是见当兵能打鬼子就被征进来的,他们陵川的老百姓受二十七军特别是四十军的亏更大,为了打鬼子他也是忍耐这些兵痞做的事情,觉得还是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兵士,要是当上官就不怕他们欺负自己的乡亲了,于是他们就一心一意打鬼子,立功受奖,很快被升为营里的官员。
这次,张树芝找到县长侯国英(县长兼子弟兵独立营营长),要他在独立营里找到这位李富堂,让他帮助我们把一封信件亲自送到他的哥哥(现在担任副营长)手里,再转发给正营长马涛。
李富堂就在独立营一连,现在李富堂已经在营里担任前线侦查员,是一位机动灵活的战士。
侯国英见到刘达飙,风趣地跟张树芝说:“只要是从刘连长手里出来的兵,一定会给你顺利地完成任务。”
张树芝笑道:“只要完成了这次的任务,我请侯县长跟秦连长到我家吃一顿豆杂面汤配黄蒸。”
刘达飙也笑道:“一个专门供应粮食的灶家爷,才让我们吃一顿豆杂面配黄蒸啊。”
张树芝道:“这可是我们那里的上等伙食啊,平时哪能吃得起。”
少是外来的,大半是由地主、富农、士绅等参加组成县府,这些人因受国民党的反动数育,加之我方在执行政策上的一些偏激错误,结果这部份人和我们形成对立。
日伪占领区的区长、村长、指导员以下的工作人员,一是因朋友托关系来就任的,二是以威协逼迫的手段就任的,这些人一般对抗日有正确的认识。
村长、指导员、区长以上干部,受国民党指使,反对共产党是坚决的。并且少数是与敌伪有关的亲日分子,对抗日表示动摇。区长以下,虽然执行反对共产党政策,但不坚决,他们受着日伪的欺负和掠夺,一般不愿意内战,原意抗日。
国民党县府虽受二十七军指挥,但也有矛盾,在军事行动上他们虽然机密配合,但在经济物资援助上相互实行部分封锁。
李唐跟大家在一起分析了驻南顽伪国民党的这些情况后,安排王阿保、李友芝草拟信件,书写标语,报纸传单等分别由张树芝、张金堂托关系找暗线把这些传单、信件、报纸分别送给四十军、二十七军还有马成骥,并散发在顽固派占领区的各个村庄和军队里。
总共去信9封(其中四十军1封、二十七军8封),向其占领区散发标语二千余条,报纸280余份。给国民党县府去信2封,给日军占领区及国民党军占领区之编村公所去信3封,以各界座谈会名义给马成骥去信一封。
信的内容主要是要求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不搞磨擦,参加拥护国际反法西斯阵线,铲除汉奸何应钦,改革不良的兵役制度,还对被俘的十余名国民党军士兵进行谈心优待,使他们明确了我们的俘虏政策。
在村级武委会大选时,被俘虏的土兵自发地参加了大会。与此同时,县委还组织人员在根据地采访士紳7名,向敌占区及国民党军占领区的10名士绅去了信,对从国民党顽固县府回来的人员进行了联络和安抚工作。
二十七军有个新兵营长马涛,他是陵川人,副营长李喜堂是壶关黄山一带人,他们跟下属官兵都是从壶关、陵川、长治县征来的,有的是强行抓来的,有的是怕饿肚跑来的,还有的就是为了打鬼子自愿参军的。
刚刚参军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二十七军是国民党军队,也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军队,什么是八路军游击队。直到十二月事变后,跟共产党八路军游击队成了对立派,他们才知道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区别。
副营长李喜堂有一个兄弟李富堂是在八路军壶关独立营里当兵的,三八年二十七军在村里号房(号房就是让一些住有好一点的房子的农户给部队官兵腾出来,让他们住),正好选准了他家的房。
当时二十七军跟八路军游击队还是一家人,都是打鬼子的部队,三九年鬼子在第二次侵占县城的时候,跟二十七军在李喜堂的村里打了一次遭遇战,那是鬼子从长治县西火、荫城、韩川还有驻长治的日军出发陵川扫荡,回来时路过李喜堂的村,被住在这里的二十七军打了个伏击。
当时李喜堂兄弟两个是村里才组织起来的民兵,在开仗时,李喜堂兄弟亲眼目睹了那一次战役,使他们大开了眼界,在二十七军开发走的时候,李喜堂兄弟硬是要跟着二十七军当兵,父母亲只有这两个孩子,都去当兵,谁来照顾家庭,所以,弟兄两个只是跟着走了一个,就是李喜堂。
四〇年,鬼子跟伪军频繁来村里扫荡抓兵,抓走的兵就是要参加警备队当汉奸,父母怕儿子一直呆在家里,有一天再被鬼子抓走当了汉奸,就找到村里在八路军独立营里当兵的乡亲把老二李富堂领走到了县子弟兵独立营,从此兄弟两个一个在国民党队伍里,一个在共产党八路军队伍里。
李喜堂进了新兵营不久,就发现二十七军的兵痞在当地跟老百姓要这要那,还到过他的家乡要东西打人,一次他也被派到乡下征收群众的粮食,正好到了他的家乡,家里的父辈们都认得他就是当了兵打鬼子的李喜堂,怎么还领着一班穿着军装的大兵跟老百姓要东西,不给或者说个没有就会吃一顿棍棒的毒打。
李喜堂真的是没有想到这些让他敬重的老兵竟会欺负自己的乡亲,这让他这个脸往哪搁。于是就找着领队的长官为乡亲们说情,本以为他们会看在他的面子上给乡亲们送上个人情,哪知,不但他的说情话没有起到作用,甚至他们还变本加厉地欺负乡亲们。
通过这件事,他的肺都要气炸了,就找到跟他关系比较不错的新兵刘涛诉说这种事,刘涛是陵川人,比他早来半年,也是见当兵能打鬼子就被征进来的,他们陵川的老百姓受二十七军特别是四十军的亏更大,为了打鬼子他也是忍耐这些兵痞做的事情,觉得还是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兵士,要是当上官就不怕他们欺负自己的乡亲了,于是他们就一心一意打鬼子,立功受奖,很快被升为营里的官员。
这次,张树芝找到县长侯国英(县长兼子弟兵独立营营长),要他在独立营里找到这位李富堂,让他帮助我们把一封信件亲自送到他的哥哥(现在担任副营长)手里,再转发给正营长马涛。
李富堂就在独立营一连,现在李富堂已经在营里担任前线侦查员,是一位机动灵活的战士。
侯国英见到刘达飙,风趣地跟张树芝说:“只要是从刘连长手里出来的兵,一定会给你顺利地完成任务。”
张树芝笑道:“只要完成了这次的任务,我请侯县长跟秦连长到我家吃一顿豆杂面汤配黄蒸。”
刘达飙也笑道:“一个专门供应粮食的灶家爷,才让我们吃一顿豆杂面配黄蒸啊。”
张树芝道:“这可是我们那里的上等伙食啊,平时哪能吃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