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uanben5.net,包谷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栀子花开放的时候,是校园最美丽的时候,静静的,无声无息,我忘了这是属于她的季节,错过了欣赏。花期永远是短暂的,因为人们太在乎美丽,浮躁的心情,时光易逝。
忙活一阵子,意识到生活需要点情趣的时候,春花已凋零。宿舍楼前的栀子树下一地的落英,我欣闻淡淡的清香,这使我想起近日来方才感受到的那一缕清清淡淡的诗香味。
仿佛心灵总有诗性的余地,只是时间用空间距离的方式把我热爱诗歌的心灵变得更加的平常,也因此差点让我错过了欣赏校园里一直执著地飘荡着的清清淡淡的诗香味。
在诗人序中有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代著名诗人陆游亦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忽然觉得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命的意象。“心”与“诗”契合了,我迫切想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民大的校园,土壤里就蕴涵着诗歌的品质,每一个季节都有能够长出幼苗的种子。在偶然与必然之间,我认识了一些校园里属于我们自己的学生诗人。莫佳修、李其文、石惠春、张旭等名字越来越能让我们记住点什么,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骄傲。这些人,这些种子,于是就有了这个校园里清清淡淡的诗香味,就像栀子花淡淡的幽香,意味深长。
曾几何时,诗歌离现代人的生活仿佛越来越远了,我不知道是什么试图将诗歌辉煌的历史悄悄翻过?可是我内心是热烈的,尤其是当我看到了吉狄马加不断地用诗歌来燃烧着彝人火塘里的深刻时,我没有理由不让自己的血液和泪水在孤独的思想里奔涌。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里,诗歌的地位不容忽视,它是理性哲思最佳的表述方式,也是感性情怀最好的倾诉方式。意象、意境、意趣、道境、禅意点点滴滴,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方式阐述着生命的全部。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为生命带来无穷尽的体验与感悟。诗的音韵美、意境美、灵魂美等等,可以让我们宁静致远,可以让我们韬光养晦,可以让我们了解生命形态的无常,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生责任的厚重,可以净化心灵,洞彻生死。千百年来,多少朗朗上口的诗句在承载着我们诗人的灵魂,一代又一代。有深刻的思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人涯。”也有洒脱的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新时期的诗歌仿佛已看不见它应有的光泽,这是生活方式转变引起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方式的转变,也是诗歌惯性和惰性发展的结果。这需要诗歌自身的审视与重构,去寻找诗人与读者之间属于诗所独有的弹性的审美共鸣,去塑造完美的诗的意境实体和意境空间。
正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民大校园里诗性的人们聆听到了花草的拔节声,感受到了花草的生命,一种永远的向上的张力。我感受到了诗歌在不断的嬗变中挣扎着苏醒,用新的方式彰显新的生命,新的希望在生根发芽,不断地成长壮大。
清清栀子花啊,淡淡诗香味。大山里走出来的人,根长而远。我们都是年轻的一代,我们内心的美梦与热望是一种无法阻止的生命力,内心的诗歌是永远不会落幕的夕阳。
写于2006年7月6日
栀子花开放的时候,是校园最美丽的时候,静静的,无声无息,我忘了这是属于她的季节,错过了欣赏。花期永远是短暂的,因为人们太在乎美丽,浮躁的心情,时光易逝。
忙活一阵子,意识到生活需要点情趣的时候,春花已凋零。宿舍楼前的栀子树下一地的落英,我欣闻淡淡的清香,这使我想起近日来方才感受到的那一缕清清淡淡的诗香味。
仿佛心灵总有诗性的余地,只是时间用空间距离的方式把我热爱诗歌的心灵变得更加的平常,也因此差点让我错过了欣赏校园里一直执著地飘荡着的清清淡淡的诗香味。
在诗人序中有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代著名诗人陆游亦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忽然觉得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命的意象。“心”与“诗”契合了,我迫切想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民大的校园,土壤里就蕴涵着诗歌的品质,每一个季节都有能够长出幼苗的种子。在偶然与必然之间,我认识了一些校园里属于我们自己的学生诗人。莫佳修、李其文、石惠春、张旭等名字越来越能让我们记住点什么,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骄傲。这些人,这些种子,于是就有了这个校园里清清淡淡的诗香味,就像栀子花淡淡的幽香,意味深长。
曾几何时,诗歌离现代人的生活仿佛越来越远了,我不知道是什么试图将诗歌辉煌的历史悄悄翻过?可是我内心是热烈的,尤其是当我看到了吉狄马加不断地用诗歌来燃烧着彝人火塘里的深刻时,我没有理由不让自己的血液和泪水在孤独的思想里奔涌。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里,诗歌的地位不容忽视,它是理性哲思最佳的表述方式,也是感性情怀最好的倾诉方式。意象、意境、意趣、道境、禅意点点滴滴,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方式阐述着生命的全部。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为生命带来无穷尽的体验与感悟。诗的音韵美、意境美、灵魂美等等,可以让我们宁静致远,可以让我们韬光养晦,可以让我们了解生命形态的无常,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生责任的厚重,可以净化心灵,洞彻生死。千百年来,多少朗朗上口的诗句在承载着我们诗人的灵魂,一代又一代。有深刻的思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人涯。”也有洒脱的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新时期的诗歌仿佛已看不见它应有的光泽,这是生活方式转变引起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方式的转变,也是诗歌惯性和惰性发展的结果。这需要诗歌自身的审视与重构,去寻找诗人与读者之间属于诗所独有的弹性的审美共鸣,去塑造完美的诗的意境实体和意境空间。
正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民大校园里诗性的人们聆听到了花草的拔节声,感受到了花草的生命,一种永远的向上的张力。我感受到了诗歌在不断的嬗变中挣扎着苏醒,用新的方式彰显新的生命,新的希望在生根发芽,不断地成长壮大。
清清栀子花啊,淡淡诗香味。大山里走出来的人,根长而远。我们都是年轻的一代,我们内心的美梦与热望是一种无法阻止的生命力,内心的诗歌是永远不会落幕的夕阳。
写于2006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