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5.net,崔长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六)豪情烈烈的左公柳
一百多年前,一道郁郁葱葱、浓荫苍翠的绿色走廊自潼关蜿蜒西去,经由沃野千里、美丽富庶的关中平原,跨过干燥少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穿过重峦叠嶂、地广人稀的雍梁之地,绵亘在戈壁瀚海、西北大漠,直至吐鲁番附近的哈密,并最终到达西北边陲的喀什葛尔。这道用杨柳构筑的“绿色长城”就是清代末年的陕甘新大驿道,而那些苍劲古拙、吐绿流翠、巍然屹立的“道柳”则被后人亲切地称为“左公柳”
左公者,即清末著名儒将、靖边大臣、左文襄公左宗棠是也。十九世纪末叶,蓄谋已久的沙俄帝国公然出兵侵占我新疆伊犁,大英帝国也在当地扶植傀儡政权,妄图分割吞并我西北疆土。而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摄于他人淫威,一味退让求和,不敢发兵抵御。大敌当前,国难当头,左宗棠(1812.11—1885.9,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挺身而出、力排众议、请缨西征。他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提旅出关、抬棺御敌、平息叛乱,誓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浴血奋战,战事终于告捷,清军消灭了分裂主义分子阿古柏,挫败了沙俄和大英帝国裂我疆土之阴谋,从而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与完整。而钢筋铁骨、伟岸参天的“左公柳”却一直傲然挺立在西北大地上,成为华夏西部历史的纪念碑和里程碑。
左宗棠在出任陕甘总督期间,领命督办平息西北各民族起义并筹办入疆远征沙俄侵略军事务。作为熟读兵法、雄才大略、运筹帷幄之中的大清宿将,他深知西北用兵“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难于筹粮”之境况,于是,基于全局战略的考虑,他决定标本兼治,把整修道路、屯田戍边、防风固沙三者统筹兼顾。他所指挥修筑的几乎连贯整个大西北的军事交通大动脉,覆盖了古代的“丝绸之路”代替了人走驼行、时断时续的漫漫驿道。与此同时,兵士们沿路栽植柳树、杨树、红柳、沙棘、榆树等适合于荒漠地带生长的树木。大道两侧,因地制宜,多则五六行,少则一两行,迤逦西走,绵延数千里,气势雄浑,蔚为壮观。据左宗棠本人记载,单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县止,成活的“道柳”就多达二十六万四千多株。他在一封书札中写道:“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栽活之树,皆在山坡高阜,须浇过三伏,乃免枯槁,又不能杂用苦水,用水更勤。”(左文襄公全集)由此可见,在雨水稀缺的黄土高原,在满是盐碱沙砾的不毛之地,在风沙弥漫的西域大漠,植树,该是何等艰难啊!后来,在离开西北返京途中他看到:“道旁所种之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兰州)除碱地砂碛外,拱把之树连接不断。”(左文襄公全集)。这些“道柳”冬日固沙保路,夏天遮荫挡雨;满足军备,便通商旅;利国利民,造福后代。谭嗣同在他的别兰州一诗中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喟:“两行出塞柳,一带赴城山”与左公同时代的清末重臣杨昌浚曾以王之涣的凉州词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诗曰:“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对左宗棠和万千湖湘弟子抵御外侮、屯田戍边、平叛戡乱、精忠报国之功绩予以高度的褒赞。
而今,在西北三省区这片热土上,残存的“左公柳”已是屈指可数、寥寥无几。饱经百年风霜尘沙的“道柳”即便存活至今,大部分枝干也早已枯衰亏空,树冠也是老朽稀疏,尽管如此,每到春天“左公柳”依旧生机勃发、绿意盎然、迎风漫舞,她用自己周身的血液,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地上,洒下一片片清凉的绿荫!
伟哉,文襄公!巍哉,左公柳!
六)豪情烈烈的左公柳
一百多年前,一道郁郁葱葱、浓荫苍翠的绿色走廊自潼关蜿蜒西去,经由沃野千里、美丽富庶的关中平原,跨过干燥少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穿过重峦叠嶂、地广人稀的雍梁之地,绵亘在戈壁瀚海、西北大漠,直至吐鲁番附近的哈密,并最终到达西北边陲的喀什葛尔。这道用杨柳构筑的“绿色长城”就是清代末年的陕甘新大驿道,而那些苍劲古拙、吐绿流翠、巍然屹立的“道柳”则被后人亲切地称为“左公柳”
左公者,即清末著名儒将、靖边大臣、左文襄公左宗棠是也。十九世纪末叶,蓄谋已久的沙俄帝国公然出兵侵占我新疆伊犁,大英帝国也在当地扶植傀儡政权,妄图分割吞并我西北疆土。而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摄于他人淫威,一味退让求和,不敢发兵抵御。大敌当前,国难当头,左宗棠(1812.11—1885.9,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挺身而出、力排众议、请缨西征。他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提旅出关、抬棺御敌、平息叛乱,誓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浴血奋战,战事终于告捷,清军消灭了分裂主义分子阿古柏,挫败了沙俄和大英帝国裂我疆土之阴谋,从而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与完整。而钢筋铁骨、伟岸参天的“左公柳”却一直傲然挺立在西北大地上,成为华夏西部历史的纪念碑和里程碑。
左宗棠在出任陕甘总督期间,领命督办平息西北各民族起义并筹办入疆远征沙俄侵略军事务。作为熟读兵法、雄才大略、运筹帷幄之中的大清宿将,他深知西北用兵“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难于筹粮”之境况,于是,基于全局战略的考虑,他决定标本兼治,把整修道路、屯田戍边、防风固沙三者统筹兼顾。他所指挥修筑的几乎连贯整个大西北的军事交通大动脉,覆盖了古代的“丝绸之路”代替了人走驼行、时断时续的漫漫驿道。与此同时,兵士们沿路栽植柳树、杨树、红柳、沙棘、榆树等适合于荒漠地带生长的树木。大道两侧,因地制宜,多则五六行,少则一两行,迤逦西走,绵延数千里,气势雄浑,蔚为壮观。据左宗棠本人记载,单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县止,成活的“道柳”就多达二十六万四千多株。他在一封书札中写道:“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栽活之树,皆在山坡高阜,须浇过三伏,乃免枯槁,又不能杂用苦水,用水更勤。”(左文襄公全集)由此可见,在雨水稀缺的黄土高原,在满是盐碱沙砾的不毛之地,在风沙弥漫的西域大漠,植树,该是何等艰难啊!后来,在离开西北返京途中他看到:“道旁所种之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兰州)除碱地砂碛外,拱把之树连接不断。”(左文襄公全集)。这些“道柳”冬日固沙保路,夏天遮荫挡雨;满足军备,便通商旅;利国利民,造福后代。谭嗣同在他的别兰州一诗中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喟:“两行出塞柳,一带赴城山”与左公同时代的清末重臣杨昌浚曾以王之涣的凉州词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诗曰:“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对左宗棠和万千湖湘弟子抵御外侮、屯田戍边、平叛戡乱、精忠报国之功绩予以高度的褒赞。
而今,在西北三省区这片热土上,残存的“左公柳”已是屈指可数、寥寥无几。饱经百年风霜尘沙的“道柳”即便存活至今,大部分枝干也早已枯衰亏空,树冠也是老朽稀疏,尽管如此,每到春天“左公柳”依旧生机勃发、绿意盎然、迎风漫舞,她用自己周身的血液,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地上,洒下一片片清凉的绿荫!
伟哉,文襄公!巍哉,左公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