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5.net,崔长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这一时期,最能诠释李清照婉约蕴藉、纤柔工丽之词风的,莫过于她名作之一的一剪梅。在这首词中,她以委婉细腻的笔触倾诉了对赵明诚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用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却表现出了新颖秀逸的格调和俊雅灵妙的境界。我们还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李清照把一剪梅的“曲调简洁、节奏平舒、叠字叠韵、往复低回、音缓韵长”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物象的选择,都能渲染一种离情别绪的氛围,衬托一种孤寂凄凉的心境,从而达到了触景生情、融情入景;两相烘托、互为映衬的目的。从时间上看“红藕香残玉簟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四句,就已经点出了香残秋日、雁鸣秋云、月明秋夜、花落秋水。从空间上看,深闺(玉簟)、湖上(兰舟)、云中(雁字)、西楼(明月)、词人(眉头、心头)依次迭现,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直至眉间心上,形成了一个收放自如、开合循环、跨越颇大的空间维度。从物象的选择上看,可谓具体而明晰,意绵而凄迷:红藕香残、玉簟生凉、兰舟独上、云中雁字、月满西楼、落花逐水、眉间心头。
萧索的秋日,闺门清冷,就连床上的玉簟也显得寒气袭人。此时此刻,她多么需要温情,多么需要夫君的关爱与呵护啊。愁闷难解之时,还是让秀美明澈的山水来荡涤自己的沉郁和失落吧。然而,在红藕香残的季节里,与之相伴的,惟一兰舟耳。往日的夫唱妇随、举案齐眉;携手并肩、如影随形而今成为温馨的回忆。本欲借山水暂移愁情,而眼前的情景,更令人倍感孤单、愁上添愁。眼望云天,想觅得鸿雁传书,而征鸿过尽,留给自己的只有暮色滴沥的西窗外——一轮孤月。春去秋来,逝者如斯;落花流水,红颜憔悴。天遥地远,劳燕分飞;竟夕辗转,共愁而眠。凭谁问,思念何消、愁结可解?那一丝淡淡的闲愁啊,刚从紧蹙的眉间飘落,又在心上绽放一蕊血红!
本词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收束,把“闲愁”描写得直观形象、富有动感;触手可及、妙义无穷,与她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以及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境似相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首一剪梅,把词人的孤独、相思、企盼、闲愁、无奈、悲叹、哀婉等千般思绪交汇一起,纵横穿织,上下游离,一番精心铺衬之后,终以警策之语告终,给人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之感。
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当政,朝廷内部党争再起。权臣蔡京与宦官童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力排斥和打压元祐旧臣。他们设立“元祐党人碑”将司马光等人逐一定为奸党,碑上有名者永不复用,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名列其中,终被罢职远徙。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时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新政。他的变法新政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纷争,进而演化为一场此起彼伏、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权力之争。朝中新党大力支持新政,而旧党则极力反对新政。旧党重臣中包括不少德高望重、位高权重的著名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而李姓父祖皆出自“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大学士韩琦门下(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李格非“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被称之为苏门“后四学士”正因为此,李格非与元祐旧党过从甚密、干系难脱、殃及自身。尽管在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大赦天下、解除党禁,而他也只得到一个徒有虚名的“监庙”职位,其后一直在原籍安静地生活。这场持续达半个世纪的新旧党之争,纷纷攘攘、两相较量、此消彼长,对北宋的最终覆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令人可悲的是,在这场殊死较量的官场争斗中,李格非成了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的政坛对手。亲人手足之间,出现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悲惨场面。蓦然间,赵明诚和李清照跌入了毁誉相较、情仇相系、恩怨相分的深渊。李清照曾以儿媳的身份赋诗上书赵挺之,劝他虑及“人间父子情”不要做仇者快亲者痛、两败俱伤、遗人笑柄之事。更令人可悲的是,赵挺之最终也遭到蔡京毫不留情的迫害。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驾鹤西归。在他去世仅仅三天后,赠官被追夺、财产被查封、家人受株连、亲属遭拷问。就在这年,二十七岁的赵明诚和二十四岁的李清照也被遣返原籍,自此,他们屏居青州乡里整十年。
然而,对于李清照和赵明诚而言,这十年,是他们清静悠闲、平和舒适、自由自在、夫妻相聚的十年,也是李清照一生中难得的宁谧而恬淡的美好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他们夫妻之间共同度过的第二个蜜月期。
赵明诚温雅敦厚、生性淡泊。屏居乡里之后,心无旁鹜、目不窥园,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与研究。尽管居家生活“仰取俯拾,衣食有馀”但他们的积蓄大多耗费在购置钟鼎彝器、碑铭石刻上。不过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勤俭持家、清淡度日,并不追求奢靡华贵。也可以这样说,屏居青州与随后的出守莱州、淄州期间,是夫妻二人相互切磋、共研学问的黄金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获取最大成就的时期。
李清照自幼博闻强记、遍览群书,其博学聪敏程度远在赵明诚之上。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 -->>
在这一时期,最能诠释李清照婉约蕴藉、纤柔工丽之词风的,莫过于她名作之一的一剪梅。在这首词中,她以委婉细腻的笔触倾诉了对赵明诚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用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却表现出了新颖秀逸的格调和俊雅灵妙的境界。我们还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李清照把一剪梅的“曲调简洁、节奏平舒、叠字叠韵、往复低回、音缓韵长”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物象的选择,都能渲染一种离情别绪的氛围,衬托一种孤寂凄凉的心境,从而达到了触景生情、融情入景;两相烘托、互为映衬的目的。从时间上看“红藕香残玉簟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四句,就已经点出了香残秋日、雁鸣秋云、月明秋夜、花落秋水。从空间上看,深闺(玉簟)、湖上(兰舟)、云中(雁字)、西楼(明月)、词人(眉头、心头)依次迭现,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直至眉间心上,形成了一个收放自如、开合循环、跨越颇大的空间维度。从物象的选择上看,可谓具体而明晰,意绵而凄迷:红藕香残、玉簟生凉、兰舟独上、云中雁字、月满西楼、落花逐水、眉间心头。
萧索的秋日,闺门清冷,就连床上的玉簟也显得寒气袭人。此时此刻,她多么需要温情,多么需要夫君的关爱与呵护啊。愁闷难解之时,还是让秀美明澈的山水来荡涤自己的沉郁和失落吧。然而,在红藕香残的季节里,与之相伴的,惟一兰舟耳。往日的夫唱妇随、举案齐眉;携手并肩、如影随形而今成为温馨的回忆。本欲借山水暂移愁情,而眼前的情景,更令人倍感孤单、愁上添愁。眼望云天,想觅得鸿雁传书,而征鸿过尽,留给自己的只有暮色滴沥的西窗外——一轮孤月。春去秋来,逝者如斯;落花流水,红颜憔悴。天遥地远,劳燕分飞;竟夕辗转,共愁而眠。凭谁问,思念何消、愁结可解?那一丝淡淡的闲愁啊,刚从紧蹙的眉间飘落,又在心上绽放一蕊血红!
本词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收束,把“闲愁”描写得直观形象、富有动感;触手可及、妙义无穷,与她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以及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境似相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首一剪梅,把词人的孤独、相思、企盼、闲愁、无奈、悲叹、哀婉等千般思绪交汇一起,纵横穿织,上下游离,一番精心铺衬之后,终以警策之语告终,给人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之感。
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当政,朝廷内部党争再起。权臣蔡京与宦官童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力排斥和打压元祐旧臣。他们设立“元祐党人碑”将司马光等人逐一定为奸党,碑上有名者永不复用,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名列其中,终被罢职远徙。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时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新政。他的变法新政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纷争,进而演化为一场此起彼伏、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权力之争。朝中新党大力支持新政,而旧党则极力反对新政。旧党重臣中包括不少德高望重、位高权重的著名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而李姓父祖皆出自“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大学士韩琦门下(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李格非“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被称之为苏门“后四学士”正因为此,李格非与元祐旧党过从甚密、干系难脱、殃及自身。尽管在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大赦天下、解除党禁,而他也只得到一个徒有虚名的“监庙”职位,其后一直在原籍安静地生活。这场持续达半个世纪的新旧党之争,纷纷攘攘、两相较量、此消彼长,对北宋的最终覆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令人可悲的是,在这场殊死较量的官场争斗中,李格非成了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的政坛对手。亲人手足之间,出现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悲惨场面。蓦然间,赵明诚和李清照跌入了毁誉相较、情仇相系、恩怨相分的深渊。李清照曾以儿媳的身份赋诗上书赵挺之,劝他虑及“人间父子情”不要做仇者快亲者痛、两败俱伤、遗人笑柄之事。更令人可悲的是,赵挺之最终也遭到蔡京毫不留情的迫害。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驾鹤西归。在他去世仅仅三天后,赠官被追夺、财产被查封、家人受株连、亲属遭拷问。就在这年,二十七岁的赵明诚和二十四岁的李清照也被遣返原籍,自此,他们屏居青州乡里整十年。
然而,对于李清照和赵明诚而言,这十年,是他们清静悠闲、平和舒适、自由自在、夫妻相聚的十年,也是李清照一生中难得的宁谧而恬淡的美好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他们夫妻之间共同度过的第二个蜜月期。
赵明诚温雅敦厚、生性淡泊。屏居乡里之后,心无旁鹜、目不窥园,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与研究。尽管居家生活“仰取俯拾,衣食有馀”但他们的积蓄大多耗费在购置钟鼎彝器、碑铭石刻上。不过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勤俭持家、清淡度日,并不追求奢靡华贵。也可以这样说,屏居青州与随后的出守莱州、淄州期间,是夫妻二人相互切磋、共研学问的黄金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获取最大成就的时期。
李清照自幼博闻强记、遍览群书,其博学聪敏程度远在赵明诚之上。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