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歧路 (1/2)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5.net,赤粿粿的真理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当你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统统忘掉,那剩下来的便是素质(教育)。
许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一直很困惑: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得上素质教育?教育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在课程表上增添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把德智体美与劳都纳入,就叫素质教育了吗?那些想不明白的老师,始终死守住一本教学大纲,以为按照上面的指示手把手教学生,就准没错了。间中执行一下教育行政机构颁发的红头文件,素质教育就算完满开展了。
素质教育真是这样的吗?
每一名学生都有他的特点,每一学科的教学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人的大脑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永久保留住。爱因斯坦的话告诉我们,在学校里学到这些所谓的知识,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也许就是那些不经意被带走,老师当年并不要求掌握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一个思维好智力好的人,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寻找和利用知识的方法。即那些有高度教育责任感的人士所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的“渔”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在他的随笔集呓语集中谈到:“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说什么,而是教给他们怎样说。说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现在的教育就存在这样的怪现象,本来背诵一段话,是为了掌握这段话的演绎方法、结构,以及了解它优美的语言等等。但许多老师却把背诵作为最终目的,试卷也考到学生能背诵为止。语言的魅力在于掌握和运用,文学的魅力在于感染和熏陶。如果文学课只是为了将作品里面某个主人公进行肢解,将他们用公式化脸谱套上后,再大张旗鼓一点点解剖;或者将作品冷冰冰的归为一派,把本来充满感性的东西弄到血肉模糊,令人大倒胃口,那这门课大可不开。任何一门课存在的理由,首先是不应该令人厌倦和害怕。如果人为使这门课弄成这样,教师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富仁还认为“假如我要写一部教育学,我的第一章的题目将是:不要强迫别人受教育!”
按理教育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它教会人认识这个世界,教会人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如何生存得更好。如果是这样,哪会有人不喜欢呢?可惜教育不是这样的,特别是高等教育,走样得更加离谱。好比爱情一个道理,两个人一起就是寻找幸福的,如果以痛苦开始,也以痛苦收场,当初又何必勉强呢?不是吗?哪个读大学的人不是要在里面失落好一阵子才慢慢习惯呢?大家都抱着向往的心态钻进象牙塔,结果在里面发现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原来我们发现,教科书编著者的思想与我们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老师的劝学理由是无法说服我们的。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并不能让我们有把握为未来五年作猜想,也无法提供给我们对世界更为完美的解释,甚至也无法塑造我们与众不同的气质,连是否能提供谋生的本事给我们也未曾确认。这种教育,让我们怎有心情去学?
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一条原则应该是使更多人乐于、无怨无悔地去学习,而不是像当下那样,被老师牵着鼻子来学。我们都有同感,老师给学生的错觉就像黑社会那样:不好好学习,就叫你没好日子过!当下的大学校园,有几个人不是围绕考试去学习呢?考试原本是检查的手段,现在变成学习的目的,教育还有啥吸引力?于是,我们开始迷惘了,我们不知道读书还有什么用。
无法回答学生“读书有何用”的诘问,这样的教育就不是合格的教育。只会推演“读好书=考高分=好就业”思路的老师,也不是合格的老师。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又为什么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吗?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也许是,也许都不是。但我想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是不会变的:读书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这个合格是什么标准呢?起码能遵纪守法,有独立能力,有创新能力和有... -->>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当你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统统忘掉,那剩下来的便是素质(教育)。
许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一直很困惑: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得上素质教育?教育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在课程表上增添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把德智体美与劳都纳入,就叫素质教育了吗?那些想不明白的老师,始终死守住一本教学大纲,以为按照上面的指示手把手教学生,就准没错了。间中执行一下教育行政机构颁发的红头文件,素质教育就算完满开展了。
素质教育真是这样的吗?
每一名学生都有他的特点,每一学科的教学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人的大脑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永久保留住。爱因斯坦的话告诉我们,在学校里学到这些所谓的知识,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也许就是那些不经意被带走,老师当年并不要求掌握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一个思维好智力好的人,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寻找和利用知识的方法。即那些有高度教育责任感的人士所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的“渔”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在他的随笔集呓语集中谈到:“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说什么,而是教给他们怎样说。说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现在的教育就存在这样的怪现象,本来背诵一段话,是为了掌握这段话的演绎方法、结构,以及了解它优美的语言等等。但许多老师却把背诵作为最终目的,试卷也考到学生能背诵为止。语言的魅力在于掌握和运用,文学的魅力在于感染和熏陶。如果文学课只是为了将作品里面某个主人公进行肢解,将他们用公式化脸谱套上后,再大张旗鼓一点点解剖;或者将作品冷冰冰的归为一派,把本来充满感性的东西弄到血肉模糊,令人大倒胃口,那这门课大可不开。任何一门课存在的理由,首先是不应该令人厌倦和害怕。如果人为使这门课弄成这样,教师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富仁还认为“假如我要写一部教育学,我的第一章的题目将是:不要强迫别人受教育!”
按理教育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它教会人认识这个世界,教会人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如何生存得更好。如果是这样,哪会有人不喜欢呢?可惜教育不是这样的,特别是高等教育,走样得更加离谱。好比爱情一个道理,两个人一起就是寻找幸福的,如果以痛苦开始,也以痛苦收场,当初又何必勉强呢?不是吗?哪个读大学的人不是要在里面失落好一阵子才慢慢习惯呢?大家都抱着向往的心态钻进象牙塔,结果在里面发现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原来我们发现,教科书编著者的思想与我们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老师的劝学理由是无法说服我们的。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并不能让我们有把握为未来五年作猜想,也无法提供给我们对世界更为完美的解释,甚至也无法塑造我们与众不同的气质,连是否能提供谋生的本事给我们也未曾确认。这种教育,让我们怎有心情去学?
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一条原则应该是使更多人乐于、无怨无悔地去学习,而不是像当下那样,被老师牵着鼻子来学。我们都有同感,老师给学生的错觉就像黑社会那样:不好好学习,就叫你没好日子过!当下的大学校园,有几个人不是围绕考试去学习呢?考试原本是检查的手段,现在变成学习的目的,教育还有啥吸引力?于是,我们开始迷惘了,我们不知道读书还有什么用。
无法回答学生“读书有何用”的诘问,这样的教育就不是合格的教育。只会推演“读好书=考高分=好就业”思路的老师,也不是合格的老师。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又为什么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吗?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也许是,也许都不是。但我想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是不会变的:读书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这个合格是什么标准呢?起码能遵纪守法,有独立能力,有创新能力和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