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5.net,循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果事情紧急,国丈可先行垫付,事后朕给国丈补足就是了……”
“臣明白!”周奎躬着身,脸上都是情难自已的激动。
崇祯又喝了口酒,道:“国丈,未来你的担子很重。朕考虑,新建至少三个战略储备仓,粮食要储备两百万石以上。这些粮食,既要预备战事,也要用来赈灾。其他,衣食住行之物也必不可少,今年,朕希望先储备个七十万石……”
周奎躬身作聆听状,心里却是在飞速思考着崇祯的话。
‘一石粮食按一两银子算,两百万石,就是两百万两……只要来回倒转一下,我起码能赚三十万两……’
崇祯将周奎的表情尽收眼底,眼中的笑意也更多:想赚我的差价,我要你的本金!
崇祯点到即止,转向国太周夫人,笑着道:“国太,皇后从宫里带来一些东西给您。”
周皇后一怔,看着崇祯眼里都是疑惑,来的时候,不是说不用带吗?
这时,曹化淳挥手,两个内监,端着两个盘子上来。
曹化淳笑着与周夫人,道:“国太,这是皇后娘娘亲自为您选的,一个是冬暖夏凉的东海夜明珠,一件苏州织造上贡的精品丝绸。”
说着,他就伸手揭开遮布。
周夫人见着,惊喜交加,连忙起身向着崇祯道:“陛下,这,这……”
周皇后心里高兴的不行,甜蜜的如同吃了蜜饯,快要化开了,俏脸如花,双眸如水,强忍着的与周夫人道:“母亲,快收下吧。”
周夫人有些手足无措,听到女人说话了,这才道:“是是是,老太婆谢陛下谢陛下……”
崇祯笑了笑,看向周奎道:“国丈,近日太康伯在忙什么?”
收购钱粮这些事,崇祯是交给周奎与张国纪的。
周奎眼见崇祯对他周家这般恩赏,心里激动的无以复加,闻言强装镇定的思索片刻,道:“陛下,嘉定伯在选择粮库,选来选去,说是香县最好,准备亲自去查看。”
崇祯哦了一声。
这样的鬼话,崇祯哪里会信。已经享受惯了富贵的人,怎么可能辛辛苦苦跑那么远,亲力亲为。
周奎平复着心情,观察着崇祯的表情,又瞥了眼他女儿,道:“陛下,除了粮食,甲胄,布匹之外,是否还需要其他东西?”
崇祯正拿起酒杯,闻言看向他道:“国丈指的是?”
周奎有些谨慎,道:“臣说的酱醋油盐茶之类。”
崇祯收回目光,慢慢喝酒,心里已经了然:还真是人心不足啊……
酱醋油这些,自然没有什么利润,真正暴利的,是盐与茶。
茶与盐在大明都是必需品,消耗量巨大,薄利多销之下,利润大的惊人!更何况,很多时候,利润并不薄!
崇祯放下酒杯,就笑眯眯的看着周奎,道:“这些朝廷自然也需要采买,如果国丈能够帮朕的忙,自然再好不过。”
他话音一落,就抬头看向曹化淳,道:“曹化淳,大内还有多少银子?”
曹化淳刚要张口,周奎忽然懂事的抢话道:“陛下,已经有二十万两了,臣就从这二十万两来运作,若是不够,臣再找……不,臣就先行垫付。”
崇祯眉头一挑,他的笑容也快抑制不住了。
“曹化淳,”
崇祯板正脸色,道:“今后国丈可随时入宫,朕就是再忙,也领去见朕。”
“是。”曹化淳看了眼周奎,恭敬的应着道。
周夫人与周皇后母女对视一眼,两人笑容更多。
崇祯见周奎入彀,不动声色的撇开话题,谈及了他近来看的徐光启的书,道:“国丈,你可知道《甘薯疏》?”
周奎也读过书,但对于‘甘薯疏’三个字明显陌生,思考了一阵,道:“陛下,臣惭愧,并未听闻此书。”
崇祯笑了笑,道:“这不怪国丈,是朕闲来无事,让曹化淳找来消遣的,是杂书。”
周奎可不信崇祯有心思看杂书,陪着笑称是。
崇祯拿起酒杯,心里已经在想着徐光启了。
《甘薯疏》,是一本书,徐光启编写的,讲述的是甘薯,也就是番薯的来历,种植,培育,食用方法等等,十分的全面。
崇祯与周奎其实没有什么话可聊,说完正事,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闲扯。
或许周皇后是看出来了,凑近崇祯低声道:“陛下,还有政事,切莫喝多了。”
这声音不大不小,在场的都能听清楚。
崇祯看向她,眼神都是笑意,转向周奎道:“国丈,朕还有其他事情,改日再来。”
周奎慌忙起身,道:“臣不敢耽误陛下政事。”
周皇后跟着崇祯站起来,道:“陛下,臣妾还有些话想与母亲说,可否晚些时候回宫?”
“好,晚些时候,朕让曹化淳来接你。”崇祯道。
“谢陛下。”周皇后高兴的上前,挽住周夫人的胳膊。
周夫人拍着女儿的手,脸上都是欣慰的笑意。
不多久,周家人站在门口,目送崇祯的马车慢慢远去。
周夫人拉着周皇后的手,开怀的道:“走,咱们娘俩好好说说话。”
周皇后微笑,她也有很多话想与她母亲说。
周奎等崇祯马车消失在转角,转头又见母女俩远走,心头无比舒坦,紧绷的神情变成了难以遏制的兴奋,满心的激荡。
‘两百万两!发财了发财了,发大财了!’
周奎兴奋的双手都在颤,两百万两的流水,其中的油水太大了!
还有,他为崇祯做事,那地位就不一样!今后可以昂首挺胸,底气十足的面对朝臣!并且,再也不用担心被那些芝麻小官指鼻子骂了。
周奎站在门口好一阵子才醒悟,连忙又摆上严肃色,快步进了门。
崇祯坐在马车上,回想着与周奎的交谈,自语道:“这三十万两的诱饵,不知道能钓出多少银子来,他们俩现在的家底是有多少?”
马车在青石路上颤颤巍巍,晃晃悠悠,让崇祯很不习惯,很不舒服,
好在,并没有多远,马车就停了。
曹化淳在马车旁,低声道:“皇爷,茶楼到了。”
崇祯掀开帘子出来,是一个外表平平无奇的茶楼。
王承恩扶着崇祯下来,低声道:“皇爷,这是东厂的茶楼。”
崇祯了然的哦了一声,径直上前。
门内有内监行礼,而后领路,带着崇祯上了二楼。
二楼门口,毕自严已经在等着了,他身旁是一个一身礼部侍郎官服,白发苍苍,双眼凹陷,目光清透又锐利的老者。
“臣毕自严/徐光启,参见陛下!”两人齐齐抬手见礼。
崇祯一直打量着徐光启,这位,可不是一般人,博学多才,涉猎广博,多有建树,古来少见!
满头白发,打理的整整齐齐,面容清隽,鼻梁高挺,气度从容。
“二位卿家免礼。”崇祯暗自点头,微笑着道。
“谢陛下。”二人放下手,侧立一旁。
崇祯走入包房,坐下后,道:“二位卿家坐下说,徐卿家坐朕边上,朕有很多事情想要请教。”
徐光启不知道是从容还是毕自严之前已经告诉他崇祯的性格了,抬手应着,就在崇祯边上坐下。
毕自严见状,就坐到崇祯的另一边。
崇祯不等上茶,看着徐光启就有些迫不及待的道:“徐卿家,朕现在忧心的第一件事,就在如何应对灾情。抛开大政,具体的办法,卿家可有想法?”
徐光启今年六十五了,闻言看了眼毕自严,而后才思索着道:“陛下,我大明的灾情,以‘大旱大涝’为主,对于洪涝,须治河为要。这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朝廷缺钱,用事的官员心不正。”
崇祯点头,道:“天灾人祸,祸上加祸,治河的事,需要朕与朝廷同心协力,花费大力气去做才行。”
这里面,确实没有什么技术性难题,治水,中原王朝有着数千年经验。
徐光启看了看崇祯,微微低头,又继续道:“若是抗旱,一是储水,二是打井,储水不难,难在长久。打井,也并不难,难在耗时耗力,耗钱粮。一口井,臣粗略估算,人力物力等,怕是要十两银子。”
崇祯微微皱眉,储水不现实。因为平时吃喝还好,关键是庄稼。
打井更不现实,并不是处处都能打井的,用井水灌溉不切实际。
徐光启看着崇祯的神情,又瞥了眼毕自严,道:“臣以为,若是治河成功,那么抗灾就成功了一半。”
崇祯双眼一亮,道:“卿家继续说。”
徐光启显然有腹稿,还是沉吟了一会儿,道:“陛下,我大明的民乱,起于天灾,酷烈于人祸。水灾若是能治理,那中原地区就能安宁,还可得百万顷良田。而陕西四川西北的灾情,臣以为,重在灾情,若是能解人祸,民乱亦可降低一大半……”
崇祯面露思索,目光看着徐光启,示意他继续说。
徐光启见状,便道:“陕西等地的民乱,九成可归结为‘官逼民反’,如是朝廷能严查贪腐,减税免税,便能消解民怨。若是再能赈灾,或其有让他们活下去的办法,便可化解民乱,同心协力应对灾情……”
徐光启的话,令崇祯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一些堵在他心里,令他困惑,不安的情绪,瞬间得到了缓解。
崇祯点头,笑着看着徐光启,道:“卿家的《甘薯疏》朕仔细看过了,写的非常好,非常详细。这甘薯,非常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既能抗旱,又能充饥,若是能在灾情严重的地区广泛种植,定能让百姓吃饱肚子,不至于挨饿……不挨饿又遏制贪官勒索,便无民乱……为了推广这番薯,朕来的时候还在考虑,朝廷应该大力推介,各仓储备番薯,甚至用番薯抵米粮赋税……”
徐光启微怔,有些惊疑的看着眼前的年轻皇帝。
他完全没想到,崇祯居然看过他的《甘薯疏》,要知道,这种书十分生僻,几乎没人看的,甚至知道的都不多!
‘该不会是有人提过吧?’徐光启暗自想着。
毕自严注意到了徐光启的表情,微笑着道:“玄扈先生,陛下不止勤政,对于关乎百姓的方方面面,都非常关心,有诸多探究。”
玄扈,徐光启的号。
徐光启知道毕自严在给他台阶下,不动声色的收回目光,道:“陛下圣明。天下万事,最重要的,莫非‘百姓’二字,百姓安定,国祚方可昌平。”
果事情紧急,国丈可先行垫付,事后朕给国丈补足就是了……”
“臣明白!”周奎躬着身,脸上都是情难自已的激动。
崇祯又喝了口酒,道:“国丈,未来你的担子很重。朕考虑,新建至少三个战略储备仓,粮食要储备两百万石以上。这些粮食,既要预备战事,也要用来赈灾。其他,衣食住行之物也必不可少,今年,朕希望先储备个七十万石……”
周奎躬身作聆听状,心里却是在飞速思考着崇祯的话。
‘一石粮食按一两银子算,两百万石,就是两百万两……只要来回倒转一下,我起码能赚三十万两……’
崇祯将周奎的表情尽收眼底,眼中的笑意也更多:想赚我的差价,我要你的本金!
崇祯点到即止,转向国太周夫人,笑着道:“国太,皇后从宫里带来一些东西给您。”
周皇后一怔,看着崇祯眼里都是疑惑,来的时候,不是说不用带吗?
这时,曹化淳挥手,两个内监,端着两个盘子上来。
曹化淳笑着与周夫人,道:“国太,这是皇后娘娘亲自为您选的,一个是冬暖夏凉的东海夜明珠,一件苏州织造上贡的精品丝绸。”
说着,他就伸手揭开遮布。
周夫人见着,惊喜交加,连忙起身向着崇祯道:“陛下,这,这……”
周皇后心里高兴的不行,甜蜜的如同吃了蜜饯,快要化开了,俏脸如花,双眸如水,强忍着的与周夫人道:“母亲,快收下吧。”
周夫人有些手足无措,听到女人说话了,这才道:“是是是,老太婆谢陛下谢陛下……”
崇祯笑了笑,看向周奎道:“国丈,近日太康伯在忙什么?”
收购钱粮这些事,崇祯是交给周奎与张国纪的。
周奎眼见崇祯对他周家这般恩赏,心里激动的无以复加,闻言强装镇定的思索片刻,道:“陛下,嘉定伯在选择粮库,选来选去,说是香县最好,准备亲自去查看。”
崇祯哦了一声。
这样的鬼话,崇祯哪里会信。已经享受惯了富贵的人,怎么可能辛辛苦苦跑那么远,亲力亲为。
周奎平复着心情,观察着崇祯的表情,又瞥了眼他女儿,道:“陛下,除了粮食,甲胄,布匹之外,是否还需要其他东西?”
崇祯正拿起酒杯,闻言看向他道:“国丈指的是?”
周奎有些谨慎,道:“臣说的酱醋油盐茶之类。”
崇祯收回目光,慢慢喝酒,心里已经了然:还真是人心不足啊……
酱醋油这些,自然没有什么利润,真正暴利的,是盐与茶。
茶与盐在大明都是必需品,消耗量巨大,薄利多销之下,利润大的惊人!更何况,很多时候,利润并不薄!
崇祯放下酒杯,就笑眯眯的看着周奎,道:“这些朝廷自然也需要采买,如果国丈能够帮朕的忙,自然再好不过。”
他话音一落,就抬头看向曹化淳,道:“曹化淳,大内还有多少银子?”
曹化淳刚要张口,周奎忽然懂事的抢话道:“陛下,已经有二十万两了,臣就从这二十万两来运作,若是不够,臣再找……不,臣就先行垫付。”
崇祯眉头一挑,他的笑容也快抑制不住了。
“曹化淳,”
崇祯板正脸色,道:“今后国丈可随时入宫,朕就是再忙,也领去见朕。”
“是。”曹化淳看了眼周奎,恭敬的应着道。
周夫人与周皇后母女对视一眼,两人笑容更多。
崇祯见周奎入彀,不动声色的撇开话题,谈及了他近来看的徐光启的书,道:“国丈,你可知道《甘薯疏》?”
周奎也读过书,但对于‘甘薯疏’三个字明显陌生,思考了一阵,道:“陛下,臣惭愧,并未听闻此书。”
崇祯笑了笑,道:“这不怪国丈,是朕闲来无事,让曹化淳找来消遣的,是杂书。”
周奎可不信崇祯有心思看杂书,陪着笑称是。
崇祯拿起酒杯,心里已经在想着徐光启了。
《甘薯疏》,是一本书,徐光启编写的,讲述的是甘薯,也就是番薯的来历,种植,培育,食用方法等等,十分的全面。
崇祯与周奎其实没有什么话可聊,说完正事,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闲扯。
或许周皇后是看出来了,凑近崇祯低声道:“陛下,还有政事,切莫喝多了。”
这声音不大不小,在场的都能听清楚。
崇祯看向她,眼神都是笑意,转向周奎道:“国丈,朕还有其他事情,改日再来。”
周奎慌忙起身,道:“臣不敢耽误陛下政事。”
周皇后跟着崇祯站起来,道:“陛下,臣妾还有些话想与母亲说,可否晚些时候回宫?”
“好,晚些时候,朕让曹化淳来接你。”崇祯道。
“谢陛下。”周皇后高兴的上前,挽住周夫人的胳膊。
周夫人拍着女儿的手,脸上都是欣慰的笑意。
不多久,周家人站在门口,目送崇祯的马车慢慢远去。
周夫人拉着周皇后的手,开怀的道:“走,咱们娘俩好好说说话。”
周皇后微笑,她也有很多话想与她母亲说。
周奎等崇祯马车消失在转角,转头又见母女俩远走,心头无比舒坦,紧绷的神情变成了难以遏制的兴奋,满心的激荡。
‘两百万两!发财了发财了,发大财了!’
周奎兴奋的双手都在颤,两百万两的流水,其中的油水太大了!
还有,他为崇祯做事,那地位就不一样!今后可以昂首挺胸,底气十足的面对朝臣!并且,再也不用担心被那些芝麻小官指鼻子骂了。
周奎站在门口好一阵子才醒悟,连忙又摆上严肃色,快步进了门。
崇祯坐在马车上,回想着与周奎的交谈,自语道:“这三十万两的诱饵,不知道能钓出多少银子来,他们俩现在的家底是有多少?”
马车在青石路上颤颤巍巍,晃晃悠悠,让崇祯很不习惯,很不舒服,
好在,并没有多远,马车就停了。
曹化淳在马车旁,低声道:“皇爷,茶楼到了。”
崇祯掀开帘子出来,是一个外表平平无奇的茶楼。
王承恩扶着崇祯下来,低声道:“皇爷,这是东厂的茶楼。”
崇祯了然的哦了一声,径直上前。
门内有内监行礼,而后领路,带着崇祯上了二楼。
二楼门口,毕自严已经在等着了,他身旁是一个一身礼部侍郎官服,白发苍苍,双眼凹陷,目光清透又锐利的老者。
“臣毕自严/徐光启,参见陛下!”两人齐齐抬手见礼。
崇祯一直打量着徐光启,这位,可不是一般人,博学多才,涉猎广博,多有建树,古来少见!
满头白发,打理的整整齐齐,面容清隽,鼻梁高挺,气度从容。
“二位卿家免礼。”崇祯暗自点头,微笑着道。
“谢陛下。”二人放下手,侧立一旁。
崇祯走入包房,坐下后,道:“二位卿家坐下说,徐卿家坐朕边上,朕有很多事情想要请教。”
徐光启不知道是从容还是毕自严之前已经告诉他崇祯的性格了,抬手应着,就在崇祯边上坐下。
毕自严见状,就坐到崇祯的另一边。
崇祯不等上茶,看着徐光启就有些迫不及待的道:“徐卿家,朕现在忧心的第一件事,就在如何应对灾情。抛开大政,具体的办法,卿家可有想法?”
徐光启今年六十五了,闻言看了眼毕自严,而后才思索着道:“陛下,我大明的灾情,以‘大旱大涝’为主,对于洪涝,须治河为要。这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朝廷缺钱,用事的官员心不正。”
崇祯点头,道:“天灾人祸,祸上加祸,治河的事,需要朕与朝廷同心协力,花费大力气去做才行。”
这里面,确实没有什么技术性难题,治水,中原王朝有着数千年经验。
徐光启看了看崇祯,微微低头,又继续道:“若是抗旱,一是储水,二是打井,储水不难,难在长久。打井,也并不难,难在耗时耗力,耗钱粮。一口井,臣粗略估算,人力物力等,怕是要十两银子。”
崇祯微微皱眉,储水不现实。因为平时吃喝还好,关键是庄稼。
打井更不现实,并不是处处都能打井的,用井水灌溉不切实际。
徐光启看着崇祯的神情,又瞥了眼毕自严,道:“臣以为,若是治河成功,那么抗灾就成功了一半。”
崇祯双眼一亮,道:“卿家继续说。”
徐光启显然有腹稿,还是沉吟了一会儿,道:“陛下,我大明的民乱,起于天灾,酷烈于人祸。水灾若是能治理,那中原地区就能安宁,还可得百万顷良田。而陕西四川西北的灾情,臣以为,重在灾情,若是能解人祸,民乱亦可降低一大半……”
崇祯面露思索,目光看着徐光启,示意他继续说。
徐光启见状,便道:“陕西等地的民乱,九成可归结为‘官逼民反’,如是朝廷能严查贪腐,减税免税,便能消解民怨。若是再能赈灾,或其有让他们活下去的办法,便可化解民乱,同心协力应对灾情……”
徐光启的话,令崇祯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一些堵在他心里,令他困惑,不安的情绪,瞬间得到了缓解。
崇祯点头,笑着看着徐光启,道:“卿家的《甘薯疏》朕仔细看过了,写的非常好,非常详细。这甘薯,非常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既能抗旱,又能充饥,若是能在灾情严重的地区广泛种植,定能让百姓吃饱肚子,不至于挨饿……不挨饿又遏制贪官勒索,便无民乱……为了推广这番薯,朕来的时候还在考虑,朝廷应该大力推介,各仓储备番薯,甚至用番薯抵米粮赋税……”
徐光启微怔,有些惊疑的看着眼前的年轻皇帝。
他完全没想到,崇祯居然看过他的《甘薯疏》,要知道,这种书十分生僻,几乎没人看的,甚至知道的都不多!
‘该不会是有人提过吧?’徐光启暗自想着。
毕自严注意到了徐光启的表情,微笑着道:“玄扈先生,陛下不止勤政,对于关乎百姓的方方面面,都非常关心,有诸多探究。”
玄扈,徐光启的号。
徐光启知道毕自严在给他台阶下,不动声色的收回目光,道:“陛下圣明。天下万事,最重要的,莫非‘百姓’二字,百姓安定,国祚方可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