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uanben5.net,我成了大明勋戚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那么明朝太监都有一个郑和梦。
现在瓦刺来袭,简直就是千载难逢的好几回,正适合让自己建功立业!
更重要是,王振心中始终没有把瓦刺视为强敌,只要朱祁镇能率领京营尽出御驾亲征,就不可能输!
天降的灭国功劳,此时不争取,更待何时?
“大司马言重了吧,就算没有靖远伯的南征军,京师三大营中也有着不下二十万骁勇之师。”
“至于兵器粮草,据咱家所知九边重镇本就囤积了不少铠甲剑羽,另外漕运的通州仓、丰济仓、广运仓储备余粮,只需不到半月便能运达京师。”
“如今宣大局势危如累卵,大司马是想要放任边防崩溃,蒙古鞑虏的人马兵临京师城下吗?”
现在的王振,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谦卑隐忍,不会当着朝臣面涉政的太监了。
随着明英宗宠幸越深,王振终于按捺不住隐藏的权利欲望,开始肆意的插手朝政要事。更为离谱的是,明英宗对于这种行为,不但不采取制止,相反还愈发鼓励。
宦官权势便是皇权的延伸,这点朱祁镇确实理解的非常透彻。
皇帝拉偏架多了,朝臣们摄于淫威自然不敢多言,甚至很多大臣面对王振的恐惧,还甚于面对皇帝。
毕竟明英宗还得遵守君臣礼仪,遵守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王振可就不管这么多,谁敢得罪自己他就整死谁!
所以当王振意有所指的说出这番话,本来想要附议邝埜大臣们,纷纷噤若寒蝉,不敢得罪这名权阉。
可偏偏邝埜是个硬骨头,他面对王振依然据理力争道:“西宁侯战败损失了大量的兵器铠甲,边关的战备物资已然不足,同时还让鞑虏的装备更上一层楼。”
“另外冬季枯水期刚刚过去,加之今年又是大比之年,还需兼顾南征军的物资供应,漕运属实不堪重负,根本无法做到半月供应京师二十万大军的粮草。”
王振可能没有想到,邝埜还真敢不怕死的反驳自己,瞬间难色就沉了下来。
同时相比较兵部尚书的专业性,王振哪里知道战备物资的具体数目跟转运流程,只能恼羞成怒的强硬呵斥道:“战备之事乃兵部主管,如今物资不足转运不利,难道不是大司马的责任?”
听到这句话出来,那些与邝埜关系较好的官员都闻之色变。很明显王振解决不了问题,就打算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了。
于是站在邝埜身后的兵部右侍郎李青,轻轻的拉了一下他的衣摆,示意不要强硬的得罪王振,否则必遭报复。
本来邝埜是满腔臣子忠义,在李青的暗示下也逐渐冷静下来了,这时候与王振去硬刚只会得不偿失,还是得从劝谏皇帝的角度入手。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名身材高挑却清瘦的大臣,从人群中站了出来直面王振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并非是大司马的过错,实则乃大明承受不起两线作战的消耗!”
敢于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的人,不是别人,他正是最近被调任京师,担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
看到是于谦这个老熟人站出来“找死”,王振的脸色可谓是阴鸷的能滴出水来。正统十年这家伙就作诗讽刺自己,如果不是沉忆辰此子站出来搅局,硬生生保下了对方一条命,此时可能坟头草都三丈高了。
“少司马,你这是在帮大司马推卸责任吗?”
“兵部这种团结一致的举动真是可歌可泣,只希望尔等初心是为了大明为了万岁爷,而不是结党营私……”
说到最后的时候,王振特意拉长了一段尾音,把目光意味深长的看了朱祁镇一眼。
对于皇帝而言,其实并不怕臣子在底下互相攻伐,相反更害怕他们其乐融融。特别是兵部这种重要军事部门,是文官掌军的唯一途径,前任兵部尚书王骥正是从这里封侯。
于谦面对这种暗示,自然是身正不怕影子斜,义正言辞的说道:“臣一心所向大明,并非是为了大司马说话,而是为了公道正义发言。”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陛下,还请再三慎重抉择!”
说罢,于谦便跪了下来,朝着朱祁镇重重磕了一个响头。
要知道他可是巡抚山西、河南两地多年,宣府、大同这等九边重镇均是在山西境内,再加上一直挂着的兵部侍郎衔。整个朝廷内外,可能没有谁比于谦更了解边关行事。
九边重镇可不像是内陆很多卫所,糜烂不堪空额严重,相反正统朝时期士气正盛战斗力相当强悍,否则也不可能早期拳打蒙古,脚踢麓川,再空出一只手摁死东南大起义。
土木堡之变,并非战之过也!
大同参将吴浩率领的一万兵马,再加上西宁侯陈懋率领的四万兵马全军覆没。于谦相信存在指挥上的失误,以及轻敌冒进的可能性,但更多的因素在于蒙古人战斗力的激增,并非朝廷以往对鞑虏孱弱的刻板印象。
瓦刺敢于主动进攻大明,并且还获得大胜,势必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皇帝若是仓促亲征,于谦担心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他必须要站出来阻止!
“陛下,还请三思!”
不仅仅是于谦跪下,殿内的文官集团纷纷跪倒在地祈求朱祁镇再着重考量。
至于勋戚武官集团,此刻却陷入了一种两难抉择之中。以成国公朱勇为首的一部分勋戚,长久在沉忆辰的提醒跟重视下,已经把瓦刺蒙古摆在了对等的敌人位置。
而另外一群武官勋戚,他们在内心里面依旧轻视蒙古骑兵,甚至是把这次阳和惨败,视为接下来可以赚取的战功。
毕竟大明开国辅运跟奉天靖难,造就了一大批位极人臣的勋戚阶层,其他生不逢时的武将,同样想要获得这么一个时机!
见到武将勋戚没跪,朱祁镇心中瞬间就有底了,文官不过是一群笔杆子,真正打仗依靠的中流砥柱,还得是武将勋戚!
于是乎他站起身来,大手一挥豪情万丈的说道:“不用再劝说了,朕意已决,五军都督府跟兵部筹备亲征事宜。”
“这一次,朕要封狼居胥!”
那么明朝太监都有一个郑和梦。
现在瓦刺来袭,简直就是千载难逢的好几回,正适合让自己建功立业!
更重要是,王振心中始终没有把瓦刺视为强敌,只要朱祁镇能率领京营尽出御驾亲征,就不可能输!
天降的灭国功劳,此时不争取,更待何时?
“大司马言重了吧,就算没有靖远伯的南征军,京师三大营中也有着不下二十万骁勇之师。”
“至于兵器粮草,据咱家所知九边重镇本就囤积了不少铠甲剑羽,另外漕运的通州仓、丰济仓、广运仓储备余粮,只需不到半月便能运达京师。”
“如今宣大局势危如累卵,大司马是想要放任边防崩溃,蒙古鞑虏的人马兵临京师城下吗?”
现在的王振,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谦卑隐忍,不会当着朝臣面涉政的太监了。
随着明英宗宠幸越深,王振终于按捺不住隐藏的权利欲望,开始肆意的插手朝政要事。更为离谱的是,明英宗对于这种行为,不但不采取制止,相反还愈发鼓励。
宦官权势便是皇权的延伸,这点朱祁镇确实理解的非常透彻。
皇帝拉偏架多了,朝臣们摄于淫威自然不敢多言,甚至很多大臣面对王振的恐惧,还甚于面对皇帝。
毕竟明英宗还得遵守君臣礼仪,遵守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王振可就不管这么多,谁敢得罪自己他就整死谁!
所以当王振意有所指的说出这番话,本来想要附议邝埜大臣们,纷纷噤若寒蝉,不敢得罪这名权阉。
可偏偏邝埜是个硬骨头,他面对王振依然据理力争道:“西宁侯战败损失了大量的兵器铠甲,边关的战备物资已然不足,同时还让鞑虏的装备更上一层楼。”
“另外冬季枯水期刚刚过去,加之今年又是大比之年,还需兼顾南征军的物资供应,漕运属实不堪重负,根本无法做到半月供应京师二十万大军的粮草。”
王振可能没有想到,邝埜还真敢不怕死的反驳自己,瞬间难色就沉了下来。
同时相比较兵部尚书的专业性,王振哪里知道战备物资的具体数目跟转运流程,只能恼羞成怒的强硬呵斥道:“战备之事乃兵部主管,如今物资不足转运不利,难道不是大司马的责任?”
听到这句话出来,那些与邝埜关系较好的官员都闻之色变。很明显王振解决不了问题,就打算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了。
于是站在邝埜身后的兵部右侍郎李青,轻轻的拉了一下他的衣摆,示意不要强硬的得罪王振,否则必遭报复。
本来邝埜是满腔臣子忠义,在李青的暗示下也逐渐冷静下来了,这时候与王振去硬刚只会得不偿失,还是得从劝谏皇帝的角度入手。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名身材高挑却清瘦的大臣,从人群中站了出来直面王振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并非是大司马的过错,实则乃大明承受不起两线作战的消耗!”
敢于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的人,不是别人,他正是最近被调任京师,担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
看到是于谦这个老熟人站出来“找死”,王振的脸色可谓是阴鸷的能滴出水来。正统十年这家伙就作诗讽刺自己,如果不是沉忆辰此子站出来搅局,硬生生保下了对方一条命,此时可能坟头草都三丈高了。
“少司马,你这是在帮大司马推卸责任吗?”
“兵部这种团结一致的举动真是可歌可泣,只希望尔等初心是为了大明为了万岁爷,而不是结党营私……”
说到最后的时候,王振特意拉长了一段尾音,把目光意味深长的看了朱祁镇一眼。
对于皇帝而言,其实并不怕臣子在底下互相攻伐,相反更害怕他们其乐融融。特别是兵部这种重要军事部门,是文官掌军的唯一途径,前任兵部尚书王骥正是从这里封侯。
于谦面对这种暗示,自然是身正不怕影子斜,义正言辞的说道:“臣一心所向大明,并非是为了大司马说话,而是为了公道正义发言。”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陛下,还请再三慎重抉择!”
说罢,于谦便跪了下来,朝着朱祁镇重重磕了一个响头。
要知道他可是巡抚山西、河南两地多年,宣府、大同这等九边重镇均是在山西境内,再加上一直挂着的兵部侍郎衔。整个朝廷内外,可能没有谁比于谦更了解边关行事。
九边重镇可不像是内陆很多卫所,糜烂不堪空额严重,相反正统朝时期士气正盛战斗力相当强悍,否则也不可能早期拳打蒙古,脚踢麓川,再空出一只手摁死东南大起义。
土木堡之变,并非战之过也!
大同参将吴浩率领的一万兵马,再加上西宁侯陈懋率领的四万兵马全军覆没。于谦相信存在指挥上的失误,以及轻敌冒进的可能性,但更多的因素在于蒙古人战斗力的激增,并非朝廷以往对鞑虏孱弱的刻板印象。
瓦刺敢于主动进攻大明,并且还获得大胜,势必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皇帝若是仓促亲征,于谦担心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他必须要站出来阻止!
“陛下,还请三思!”
不仅仅是于谦跪下,殿内的文官集团纷纷跪倒在地祈求朱祁镇再着重考量。
至于勋戚武官集团,此刻却陷入了一种两难抉择之中。以成国公朱勇为首的一部分勋戚,长久在沉忆辰的提醒跟重视下,已经把瓦刺蒙古摆在了对等的敌人位置。
而另外一群武官勋戚,他们在内心里面依旧轻视蒙古骑兵,甚至是把这次阳和惨败,视为接下来可以赚取的战功。
毕竟大明开国辅运跟奉天靖难,造就了一大批位极人臣的勋戚阶层,其他生不逢时的武将,同样想要获得这么一个时机!
见到武将勋戚没跪,朱祁镇心中瞬间就有底了,文官不过是一群笔杆子,真正打仗依靠的中流砥柱,还得是武将勋戚!
于是乎他站起身来,大手一挥豪情万丈的说道:“不用再劝说了,朕意已决,五军都督府跟兵部筹备亲征事宜。”
“这一次,朕要封狼居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