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5.net,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再生稻,不对,这可不是从收割后的稻茬中长出来的,稀疏儿独立的稻秧苗向我们提示,这是上一轮收割以后,散落在泥泽中的谷粒发出的新秧苗。
这就意味着,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一年就可以收割两季稻!
这在后世的江南应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现象,我怎么就没有想到!
这个世纪的温度比我后世所经历过的那个世纪明显高出一截,雨水更加丰沛,完全可以保证让稻子丰收两季!只要我们能够不误农时,这东西的收成可就比粟高得太多了!
我抓紧搬家的进程,两天之内,我们在小湖边的所有家当就搬迁一空,暂时住到了欧且村的一角。通过上次与摧夫族战士的擦肩而过,我们和欧且战士成为了没有共同战斗过的战友,关系在无形中又进了一步。
抵达欧且后,我把战士们分为两队,一队抓紧建造土坯房,以摆脱目前住在茅草棚中的窘境,另一队则随我造田!
这次可是真的在造用于种稻的“田”了。
从摧夫人那边收割过来的稻子经过仔细筛选,最后得到勉强合格的十来斤种子,加上我们原来存下的一些,总共有了17斤种子,这些种子应该可以播种8亩稻田了,所以我们的初期计划就是开出8亩田来。
没有牛,也没有大量的铜质农具,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工作量不可小视。
幸好欧且族人看出了我们的困难,狩猎之余,积极地协助我们建设房子,才让更多的太昊战士得以加入到造田工程中来。
首块田址我选择放在村内*近围栏处的一块平地上,那里有十来亩大小的一块比较完整的平地。更重要地是旁边有一个斜坡,有一条小溪,让我得以轻松解决排水和引水问题。
我们先将这块地上的草锄光,笨重的石锄让已经习惯了青铜锄的战士们有些抱怨,但我实在舍不得将手里有限的铜匕首融成铜锄,只好劝战士们忍一下了。
然后是将地里所有的大块石头捡出来扔掉,并把地面大致平整了一下。最后是用一道土坎将这块地围了起来。并在坎上留了一个溢口,确保田中的水位不致过高,为了耐冲刷,这个溢口用石块进行了加固。为了方便管理,我还在这块弯月亮形地土地中间拦腰筑了一道土坎。宽度可以让两人并排通过,坎上留了一道缺口,方便水中其中一块田流向另一块。
到这一步,我们就花了十二天。
欧且人在帮助我们建房方面很是积极,但在造田上就显得很有保留,几乎每天在田地边上都有数十位老弱妇孺蹲着旁观,却没有人肯下来帮一下手。
6月23日。终于到了放水进田的时候,我们从旁边坡地上的小溪引了一条小型沟渠到田里,很快,近8亩地里就被溪水灌满,并按我们的设计,多余的水从另一边地溢口流了出去。
这不到半天的时间里,我们砌的“田坎”多次出现渗漏,我带着所有的太昊“农民”站在田边,紧张观察着这道还不甚牢固的水利工程,不停地加固出现渗水的地方。用湿土修补一个个裂口。
到下午3时许,终于。眼前出现了“8亩烂田一鉴开... -->>
再生稻,不对,这可不是从收割后的稻茬中长出来的,稀疏儿独立的稻秧苗向我们提示,这是上一轮收割以后,散落在泥泽中的谷粒发出的新秧苗。
这就意味着,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一年就可以收割两季稻!
这在后世的江南应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现象,我怎么就没有想到!
这个世纪的温度比我后世所经历过的那个世纪明显高出一截,雨水更加丰沛,完全可以保证让稻子丰收两季!只要我们能够不误农时,这东西的收成可就比粟高得太多了!
我抓紧搬家的进程,两天之内,我们在小湖边的所有家当就搬迁一空,暂时住到了欧且村的一角。通过上次与摧夫族战士的擦肩而过,我们和欧且战士成为了没有共同战斗过的战友,关系在无形中又进了一步。
抵达欧且后,我把战士们分为两队,一队抓紧建造土坯房,以摆脱目前住在茅草棚中的窘境,另一队则随我造田!
这次可是真的在造用于种稻的“田”了。
从摧夫人那边收割过来的稻子经过仔细筛选,最后得到勉强合格的十来斤种子,加上我们原来存下的一些,总共有了17斤种子,这些种子应该可以播种8亩稻田了,所以我们的初期计划就是开出8亩田来。
没有牛,也没有大量的铜质农具,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工作量不可小视。
幸好欧且族人看出了我们的困难,狩猎之余,积极地协助我们建设房子,才让更多的太昊战士得以加入到造田工程中来。
首块田址我选择放在村内*近围栏处的一块平地上,那里有十来亩大小的一块比较完整的平地。更重要地是旁边有一个斜坡,有一条小溪,让我得以轻松解决排水和引水问题。
我们先将这块地上的草锄光,笨重的石锄让已经习惯了青铜锄的战士们有些抱怨,但我实在舍不得将手里有限的铜匕首融成铜锄,只好劝战士们忍一下了。
然后是将地里所有的大块石头捡出来扔掉,并把地面大致平整了一下。最后是用一道土坎将这块地围了起来。并在坎上留了一个溢口,确保田中的水位不致过高,为了耐冲刷,这个溢口用石块进行了加固。为了方便管理,我还在这块弯月亮形地土地中间拦腰筑了一道土坎。宽度可以让两人并排通过,坎上留了一道缺口,方便水中其中一块田流向另一块。
到这一步,我们就花了十二天。
欧且人在帮助我们建房方面很是积极,但在造田上就显得很有保留,几乎每天在田地边上都有数十位老弱妇孺蹲着旁观,却没有人肯下来帮一下手。
6月23日。终于到了放水进田的时候,我们从旁边坡地上的小溪引了一条小型沟渠到田里,很快,近8亩地里就被溪水灌满,并按我们的设计,多余的水从另一边地溢口流了出去。
这不到半天的时间里,我们砌的“田坎”多次出现渗漏,我带着所有的太昊“农民”站在田边,紧张观察着这道还不甚牢固的水利工程,不停地加固出现渗水的地方。用湿土修补一个个裂口。
到下午3时许,终于。眼前出现了“8亩烂田一鉴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