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5.net,大元王朝(出书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灭金的迂回包抄战略形成。
太宗三年(宋绍定四年,1231)正月,拖雷再遣搠不罕使宋,提出借道和需粮两项要求。宋四川安抚制置使桂如渊委曲求全,希望以满足对方条件换取边境安宁,作出弃五州,守三关的决定,令汉中以牛酒犒师,并遣人至凤翔蒙古大营回报。与此同时,东路也遣李邦瑞入宋,欲“假淮南以趣河南”。三月,拖雷经大散关入宋,攻陷凤州、洋州、兴元。五月,宋杀使者搠不罕。十月,蒙古军向宋发起攻势,连下三关。由于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借道伐金,故在十二月于光化军北渡汉水后,蒙古军即离开宋境,这是灭宋战争爆发前蒙宋的第三次交锋。这三次军事冲突,是蒙宋战争的序幕。此后,蒙宋达成联合灭金协议。金朝灭亡后,蒙古军在“大河两岸,东起曹(今山东荷泽)、濮(今山东鄄城北),西抵秦(今甘肃天水)陇(今陕西陇县),列屯置戍,以备宋人”;大将速不台“增屯设伏于陕府、潼关”,备御尚存于秦、巩(今甘肃陇西)一带的金朝残余势力2。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瓶在联合灭金的协议中,双方“约以陈(今河南睢县)、蔡为界”,灭金后,以“陈、蔡西北地分属蒙古”;南宋在灭金战,役中占领的泗(今江苏盱眙)、毫(今安徽毫县)、宿(今属安徽)、蔡、息(今河南息县)、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诸郡归宋。在联合行动中,宋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蒙古军在连年战争后需要休整和制定新的国策,没有对宋发动攻势。双方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
难得的胜利鼓舞了南宋君臣,在一部分主战派将领的鼓吹下,热衷于恢复的宋理宗悍然决定出师河南,收复三京,以达到据关阻河与蒙古划河而守的目标。
六年(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六月,宋军出师。七月五日人汴。蒙古军得知宋出师河南的情报后,一方面决河放水阻止宋军北上,一方面在三京广布哨马和增屯设伏,同时主动撤出西京洛阳,以空城诱敌。七月,粮饷不继的宋军在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兼淮东制置使赵葵的敦促下仓猝人洛。当宋军先头部队入洛后,预先部署在洛阳城南龙门的蒙古军任其入据空城,待其师老粮尽兵疲,令其不攻自破。而以精兵攻打其后续部队。宋军陷入重围,大多溺死洛水或为蒙古军所杀。蒙古军回师攻城,宋军被杀而死者十之八九。蒙古军占领洛阳,宋军不得不放弃汴京班师而归。宋军收复三京之举以彻底失败告终,其直接影响就是首先破坏了蒙宋协议,为将灭宋作为既定方针的蒙古对宋大规模开战提供了口实,“是宋蒙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和起始点”3。
秋,蒙古诸王大会讨论伐宋事,已经作了战略部署4。十二月,依惯例,窝阔台遣王械使宋,要求南宋以事金之礼事蒙古,遭到拒绝,于是便以大军继之。
太宗六年(宋端平元年,1234)至宪宗元年(宋理宗淳祜十年,1251)为蒙宋战争的第一阶段。战争同时在东、西两线三大战场上进行。
东路由大将阿术鲁负责,以张荣为先锋,出河洛,重点进攻徐(今属江苏)、邳(今江苏睢宽北)。
中路由窝阔台第三子阔出和诸王忽都秃、口温不花和塔思率领,出唐、邓,重点进攻襄、樊(今湖北襄樊市)。西路由大汗次子阔端率领,重点进攻秦巩、巴蜀。
七年(宋端平二年,1235),阔出率领的蒙古军取道金州(今陕西安康)、光化(今湖北光化西),沿汉水东下;口温不花率军将自唐、邓南下。九月,略地汉上,进入荆汉地区。宋邓州守将赵祥降,蒙古军再下枣阳,集中兵力进攻襄阳。宋军坚守,遂转攻随州(今湖北随县)、郢州(今湖北钟祥)。次年,宋襄阳守将李伯渊降,蒙古军攻下襄阳。江陵北面的均(今湖北均县西)、房(今属湖北)、随、德安(今湖北安陆)、郢等州郡皆为蒙古军攻占。
十一年(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宋军收复襄阳。蒙古军自川蜀增援,为宋将盂珙阻击。由于毒帅阔出于1236年去世,襄阳又为宋军收复,中路战场不能取得进展,蒙古军遂在襄、樊、随、信阳一带招集军民屯种。
1235年口温不花率领的蒙古军在阔出军的掩护下,进入淮西。1236年冬塔思自邓州南下,进攻蕲、黄。张柔屯兵曹武(今湖北京山县东),取九里关(今湖北孝感县东北)。以兵屯驻在曹武北长封岭上,四出经略,为大军进攻淮西扫清了道路,开辟了江淮战场。
1237年,口温不花占领光州(今河南潢川),别略黄州(今湖北黄冈),谋捣长江;史天泽下复州(今湖北天门);塔思向东南推进;另一军进抵合肥。口温不花连下蕲州(今湖北蕲春)、舒州(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与宋军激战于长江,失利后转攻黄州,宋将孟珙坚守,军民殊死战,蒙古军久攻不下,撤军。这是自蒙宋开战以来宋军的首次大捷。接着宋军又在安丰大败口温不花和史天泽,蒙古军损失惨重,班师北归。
1235年8月,阔端军的一支在塔海的率领下自凤州进攻河池,连下关外阶、成、西成、沔等州。十月,金巩昌便宜总帅汪世显率金残余兵将向阔端投降,阔端令其率兵随从入川。汪世显统郡县数十,胜兵数万,素称秦、巩之豪。他熟悉入蜀道路和四川边备,又结交回回、西夏十八族为内应,他的投降增强了蒙古军对四川进攻的实力。在攻拔了蜀边据点后,阔端于1236年八月以塔海为元帅,汪世显为先锋,率蒙古、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等军,号称五十万,大举攻蜀。入大散关,抵武休关,占领兴元。自金牛道进攻四川内郡5,与宋将曹友闻激战于阳平关。曹友闻设伏以待,击溃了南宋增援大安的军队后,汪世显提兵与进攻阳平关的塔海军会合,曹友闻战死,蒙古军打开了入蜀的大门,宋守军溃逃。阔端兵分两路,乘胜直捣成都。一路由拖雷子末哥(又作莫哥)率领,自阴平郡(今甘肃文县西北)绕出剑阁以西,直捣成都,一路由阔端本人率领,出利州、剑门,约日会师成都。
九月,阔端自汉中攻取大安。十月,其先锋吐蕃将领赵阿哥潘入朝天关(今四川广元市北60里),占领利州,分军下阆州、顺庆府(今四川南充市)、潼川,月中,各路军会于成都附近。成都承平日久,蒙古军入城之际,官吏晏然,居民纵观。及至发现来者为蒙古军,全城顿时陷入混乱。宋安抚制置副使丁黻拒绝出逃,集合将士,孤注一掷,终因寡不敌众,战死,蒙古军占领成都。末哥军在文州、摩天岭相继受阻,两个多月后,方与阔端会于汉州(今四川广汉县)。
占领成都后,阔端分兵四出,抄掠四川的眉山、青神、嘉定(今乐山)、邛(今邛崃)、蜀(今崇庆)、彭(今彭县)、汉、简池(今简阳县)、永康(今灌县)、潼(今三台县)、遂(今遂宁市)、果(今南充)、合(今合川县)、忠(今忠县)、万(今万县市)、云安(今云阳县)、梁山(今梁平县)、开(今开县)、达(今达县)等州郡,东到瞿塘,西到黎(今汉源县清溪)、雅(今雅安),经此蹂践后,全蜀残破。
1239年,塔海、汪世显等攻取东川,一度攻破夔州(今四川奉节),恩施(今湖北恩施),向东推进,南宋紧急调兵增援四川,蒙古军撤回。1240年,宋派盂珙为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四川防务略有转机。安抚制置使陈降之在成都、汉州修复城垣,布置防守。1241年,塔海等再至成都,陈降之被俘杀。副使彭大雅经营重庆,在合州钓鱼山筑城设寨,屏蔽重庆。1241年,窝阔台死,此后直至宪宗蒙哥即位,乃马真氏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和进取精神,对宋战争无大进展。
乃马真氏二年(宋淳祐占三年,1243)。宋以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置元帅府于重庆,率领四川军民修建、扩建各类山城二十余座,因山为垒,屯兵聚粮,加强了四川的防御。
乃马真氏二年和定宗元年(宋淳柘六年,1246),蒙古军进攻嘉定和四路入蜀,均无功。余玠则开始向蒙古军反攻。定宗后海迷失二年(宋淳祐占十年,1250),余蚧北伐,誓取汉中。余玠取金牛道,向汉中进发,三战三捷。第二年,率各路军,号称十万,进攻汉中。蒙古卷元行省夹谷龙古带以不满五千的蒙、汉军坚守,宋军屡攻不能克,后蒙古援军到,余玠退兵。
1251年,宪宗蒙哥即位,在处理完黄金家族内部的夺权纠纷后,部署了对各地征伐。蒙宋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蒙哥在安排军事征伐时,命察罕、也柳干统两淮等处蒙古、汉军;带答儿统四川等处蒙古、汉军;和里解等统吐蕃等处蒙古、汉军,“皆仍前征进”6。而以皇弟忽必烈主持漠南蒙古汉地军国庶事。对南宋的征伐,忽必烈广泛听取汉地儒臣和将领的意见,帮助大汗制定了更具进取意义的政策,在部署军事任务的同时,更重视解决粮饷问题,并在沿边建立屯驻基地。在巴蜀战场,巩昌便宜总帅汪德臣重筑沔州城,设官置署,作为深入四川内境的基地;在白龙江一带发展屯田,寓兵于农,把截了宋人北进的大门,为向四川用兵奠定了基础。在荆襄战场,采纳姚枢的建议,“以春去秋来之兵,分屯要地,寇至则战,寇去则耕,积谷高廪。边备既实,俟时大举”7。在两淮战场,命张柔移驻毫州,修路筑桥,通商贾之利。同时,河南经略司杨惟忠也在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等州开展屯田,以解决军队粮饷。经此安排部署,蒙古军在东起陈、毫,中经襄阳,西至唐、邓的沿边一线和川蜀战场,皆置重兵,改以往以虏掠、骚扰为主的战略为屯驻重兵,亦耕亦守,屯田积谷,利则出战的军事进取与恢复经济并举的方针。
以往的对宋战争,巴蜀战场进展较大,两淮与荆襄因淮水与长江的阻隔,进展迟缓。蒙哥改变以往三条战线齐头并进的战略,依然采取当初灭金所用的战略。宪宗二年(宋淳祐十二年,1252),蒙哥命忽必烈远征大理,实行对南宋更大规模的包抄。
同旭烈兀西征一样,仍从东、西道诸王的大军中每十人抽二人,并派一名宗王随从忽必烈远征,以大将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总督军事。同时,还有汉人董文用、董文忠兄弟和郑鼎所率的汉军。在进军之前,也照例遣人入大理先行招抚。三年(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忽必烈师至临洮,吐蕃首领、同知临洮府事赵阿哥潘又令其子率军从征。由于赵阿哥潘兄弟的支持协助,大军顺利通过叠、宕等吐蕃、羌人地区。
师至忒剌(又做塔刺,今甘肃省迭部县与四川若尔盖县接壤的达剌沟)后,兵分三路,“大将兀良哈台率西道兵,由宴当路(今四川阿坝草原);诸王抄合、也只烈帅东道兵,由白蛮;帝(忽必烈)由中道”8。
兀良哈台自忒剌经四川色达、甘孜、新龙、理塘、稻城、得荣一线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进军顺利。秋季,由旦当岭(今云南中旬境)进入云南。
古代风景画鉴赏忽必烈经阿坝草原沿大渡河西岸南下,一路招降牧区部落,鱼通(今康定东路)、长河(今泸定县大渡河西)、宁远(今石棉县与九龙县境)等地先后归降。然后渡大渡河,进入宋黎、雅之境。青羌五姓土司之一的杨土司部将高保四率先迎降,并引导大军招降了东岸部落。九月,忽必烈进攻黎州。过飞越岭(今汉源县西北),抵满陀城(即宋盘陀寨,今汉源县西北飞越岭至石城间)。留辎重于陀城,督军迅速南下,与西路会。十月,中路军于富林渡口再过大渡河。取古清溪道,经安宁河谷,“经行山谷二千余里”,十一月抵金沙江,以革囊及筏渡江。自北胜府汴头(今云南永胜境)渡江,再由丽江石关南进。中路所经为大渡河河谷地带,“山径盘屈”,有时不得不“舍骑徒步”,忽必烈历经艰难险阻,多次不得不由汉将郑鼎背负而行9。
东路取川西北通往内郡的古隘道,自忒剌至松(今四川松潘)、茂(今四川茂汶)二州。出岷江故道,经成都,进攻与四川南境相邻的大理白蛮地界。时余玠已死,新任蜀帅无能,四川防务废弛,东路军顺利通过宋军防线,下黎、雅,渡大渡河。
大理国拒绝招抚,加强防备。兀良哈台在降附的摩些部落(在大理北四百余里)的支持帮助下,进入察罕章(今云南丽江),攻下了不受招抚的部落,打乱了大理国的防御部署。十二月十三日,诸军毕集,包围大理城。十五日,城破。大理国主段兴智出奔善阐(今云南昆明市),国相高祥逃至统矢罗(今云南姚安),被追杀。
四年(1254)春,忽必烈班师,留兀良哈台戍守大理,继续征服尚未归附的部落。秋,兀良哈台下善阐。五年(1255),进取赤秃哥(今贵州西部)、罗罗斯(今四川凉山地区)。大理各部均被征服。六年(1256),段兴智以大理地图来献。
“忽必烈通过远征大理之役,为蒙古军迂回包抄,从长江以南进攻宋朝开辟了新的战场”10。此后,留戍云南的兀良哈台分别向四川、贵州、广西用兵。
宪宗六年(1256),蒙古诸王大会于欲儿陌哥都(月一儿灭怯土),商讨大举伐宋。以灭宋为目标的战争全面展开。蒙古军仍然分为左右两路南下。左翼军由塔察儿统率,包括诸王也松格、察忽剌、忽林赤,驸马纳陈、帖里干,将领不只儿、忙哥忽剌察儿、察罕等,号称大军三十万。右翼由蒙哥亲自统领,包括诸王窝阔台系的合答黑(也可合丹)、秃塔黑,察合台系的忽失海和其宗王阿必失合、纳邻合丹、合答黑薛禅,拖雷系的末哥,蒙哥子阿速带以及火儿赤那颜等军队。此外,尚有诸部军和汉军。1256年秋,塔察儿率左翼军南下,他们过东平,到汉江,攻襄、樊。因军纪不严,却热衷于掠夺,竟未能攻下一城一地,遭到大汗的谴责。
1257年,塔察儿攻樊城,“霖雨连月,乃班师”。
1258年,蒙哥出师。四月,驻跸六盘山,调集大军四万号称十万,分三路入蜀。蒙哥率主力自陇州入大散关;诸王末哥由洋州人米仓关;万户孛里叉由渔关人沔州。
先令左翼塔察儿佯攻两淮,李迪攻宋东海一线,在江淮战场牵制宋军;留守成都的蒙古将领纽邻抢渡马湖,奔袭重庆,牵制四川境内的宋军。莫哥、孛里叉两路先行为大军继进扫除障碍。后因塔察儿统率左翼师出无功,屡屡受阻,被撤去统帅重任,改用遭谗家居的忽必烈为东道统帅,仍命张柔从忽必烈征鄂,趋杭州。命兀良哈台自云南北上,次年正月与东路军会于长沙。
七月,蒙哥以明安答儿留守京兆,大将浑都海留守六盘山辎重,自己则领兵自陇州出发,经大散关至汉中,取金牛道入蜀,至利州。取剑门关西苦竹隘(今朱家寨),拔长一宁山城(今剑阁县东南,苍溪县西北),降大获(在苍溪县蕉南四十里)、运山(又作云山、燕山隘,在蓬安县东南三十里)、青居(今南充市南三十里)、大良(在渠江流域南岸)诸城。年底,进攻重庆。自蒙古军入蜀,境内数十座山城或降或陷或被围困,真正能担负起屏蔽重庆,支撑抗战责任的只有重庆北七十公里的钓鱼城。
“钓鱼城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会之冲,正面控扼三江展开的扇形地区,背依华莹山脉,既可阻止南下的蒙古军的长驱直入,以蔽重庆,也可以联结渠江,组成一道封锁开达、夔峡之路的防线”,同时,“四周峭壁悬崖”,“山势险绝”,“是易守难攻之地”。钓鱼城守将是宋兴元都统兼,他采取“保民练武”的方针,兵精粮足城坚,具有可供城内军民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条件。
蒙哥决意攻取钓鱼城,他命人分兵四出切断钓鱼城与外界的联系,准备了各种攻城武器,包围和攻打钓鱼城。南宋曾派兵攻打成都,以解钓鱼城之围,未能奏效。蒙古军围攻不止,损失惨重,士气低落。虽打退了前来增援的宋将吕文德,攻城之役进行了五个多月,无任何进展,招降也遭拒绝。七月,久旱酷暑,军中大疫,蒙哥病死。随征军士,除留下汪氏和纽邻的军队外,其余都随蒙哥子阿速带北撤。
忽必烈受命南征后,1259年十一月自开平起程,翌年二月至邢州,五月至小濮州,六月至相州。他沿路招见汉臣、儒生和隐士,询问作战方略,进军得失。七月从所俘南宋人处得知蒙哥死于四川军中的消息,未之信,继续南下。九月渡淮,攻破大胜关(今河南罗山县南),进入淮西,至黄陂(今湖北黄陂北),决定由阳逻堡(今湖北新州阳逻镇)渡江,驻军江北。九月,从蒙哥征蜀的末哥送来蒙哥已死的消息,要求忽必烈北还继位。但忽必烈不愿无功而回,于是组织诸军渡江成功,并乘胜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南宋调兵援鄂,忽必烈一面继续围攻,一面遣兵南下湖南,接应自广西入湘的兀良哈台。蒙哥死后,南宋四川方面军事压力减轻,吕文德回师援鄂,东路军压力顿时增加。但南宋权臣、右相、荆湖宣抚策应大使贾似道畏敌不敢战,密遣使至蒙古军前议和。十一月,忽必烈妻察必遣使至军前请其速回,忽必烈与贾似道议和后撤军北还。蒙宋战事暂停,边境局势缓和。
注释1《元朝秘史》载:“在后成吉思差使臣主卜罕等通好于宋,被金家阻挡了。以此成吉思狗儿年再征金国。”主不罕又译作搠不罕、绰不干、苏巴尔罕。
2陈世松等《宋元战争史》,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屠寄《蒙兀儿史记·塔察儿传》,《速不台传》。
3《宋元战争史》。
4《元史·木华黎附塔思传》记载:“甲午秋七月,……诸王大会,帝顾塔思曰:‘先皇帝肇开大业,垂四十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皆已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塔思对曰:‘臣家累世受恩,图报万一,正在今日。臣虽驽钝,愿仗天威,扫清淮、浙,何劳大驾亲临不测之地哉!’”于是命塔思与王子曲出(阔出)总兵南征。
5金牛道,又名石牛道,为秦、蜀间重要通道。起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越七盘岭入四川,经广元趋剑阁。见《宋元战争史》。
6《元史·宪宗纪》。
7《元文类》卷六○《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
8《元史·世祖纪》。
9《元史·郑鼎传》,惟鼎传误将“世祖”记为“宪宗”。
10《宋元战争史》。
忽必烈与八思巴的会见八思巴(1235~1280),法名洛卓绛称伯让波(智幛吉祥贤)。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世祖师,出身于昆氏(款氏)家族,父桑察·索南坚赞,伯父即萨迦四世祖师萨迦·班智达。八思巴“从幼年时起,在读写、学法、听经、修习等方面都是一看就懂,众人说:‘他一定是位圣人。’因此将他的名字称为八思巴(意为圣者)”1。元宪宗三年(1253)奉皇弟忽必烈之召,会见忽必烈,与后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忽必烈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
佛教自七世纪传入吐蕃,九世纪中叶,因遭到吐蕃王朝达玛赞普“禁佛”的打击,一度衰落。吐蕃王朝瓦解后,西藏社会陷入分裂状态,奴隶制也逐渐向封建农奴制转化,十世纪后半期,佛教又开始复兴。十一世纪中叶,随着封建农奴制的发展,各地农奴主的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彼此间的争夺加剧,他们也各自同佛教势力建立了密切关系,藏传佛教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当时,影响较大的有噶当(“噶”,藏语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或“教诫”;“噶当”意为一切佛语一经律论三藏都是对僧人修行全过程的指导,该派在藏北当雄西南建热振寺)、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该派支系最多,噶玛噶举、蔡巴噶举、帕竹噶举是其较大的派系,其中噶玛噶举派首创活佛转世制度,有黑帽系和红帽系两个活佛转世系统)和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因其寺建在灰白色土地上得名)等派。
有确切记载的西藏僧俗代表人物与蒙古统治者联系的建立当始自窝阔台的儿子阔端。但中外藏学家中也有人提出这种联系的建立可能开始于成吉思汗时期2。无论如何,萨迦派与蒙古上层的联系确始于阔端而政治关系的确立则完成于忽必烈。
窝阔台即位后,将河西地区赐给了次子阔端。阔端驻于凉州,负有向藏族地区发展势力的任务。阔端招降了金朝巩州便宜总帅汪古人汪世显,承制以古代山水画鉴赏来降的临洮吐蕃人赵阿哥潘为叠州安抚使,控制了甘、青、川边界的藏区,为向西藏发展势力打下了基础。元太宗窝阔台十一年(1239),阔端派遣多尔答等率兵入藏,军至藏北彭城,四出抄掠,焚毁了热振寺和杰拉康寺,杀死了五百多僧人。征服了西藏地区,使“所有‘木门人家’都交纳贡款。东从贡波以上地方,西至尼泊尔,南至扪地区一带,所有王城都被元军征服,收归在元朝国法压制之下,遵从元帝之命,并派遣使臣朝觐元都”3。
继武力征服之后,他又遣使入藏,征聘当地有影响、有威望的人士,以便通过他们,更好地治理和控制西藏。使者入藏后,在广泛地了解情况后,向他作了汇报,他决定首先征聘精通佛教经典的大学者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阔端遣使带着皇帝的诏书前往迎请,萨班在与其周围重要人物商量后,决定前往4。
灭金的迂回包抄战略形成。
太宗三年(宋绍定四年,1231)正月,拖雷再遣搠不罕使宋,提出借道和需粮两项要求。宋四川安抚制置使桂如渊委曲求全,希望以满足对方条件换取边境安宁,作出弃五州,守三关的决定,令汉中以牛酒犒师,并遣人至凤翔蒙古大营回报。与此同时,东路也遣李邦瑞入宋,欲“假淮南以趣河南”。三月,拖雷经大散关入宋,攻陷凤州、洋州、兴元。五月,宋杀使者搠不罕。十月,蒙古军向宋发起攻势,连下三关。由于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借道伐金,故在十二月于光化军北渡汉水后,蒙古军即离开宋境,这是灭宋战争爆发前蒙宋的第三次交锋。这三次军事冲突,是蒙宋战争的序幕。此后,蒙宋达成联合灭金协议。金朝灭亡后,蒙古军在“大河两岸,东起曹(今山东荷泽)、濮(今山东鄄城北),西抵秦(今甘肃天水)陇(今陕西陇县),列屯置戍,以备宋人”;大将速不台“增屯设伏于陕府、潼关”,备御尚存于秦、巩(今甘肃陇西)一带的金朝残余势力2。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瓶在联合灭金的协议中,双方“约以陈(今河南睢县)、蔡为界”,灭金后,以“陈、蔡西北地分属蒙古”;南宋在灭金战,役中占领的泗(今江苏盱眙)、毫(今安徽毫县)、宿(今属安徽)、蔡、息(今河南息县)、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诸郡归宋。在联合行动中,宋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蒙古军在连年战争后需要休整和制定新的国策,没有对宋发动攻势。双方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
难得的胜利鼓舞了南宋君臣,在一部分主战派将领的鼓吹下,热衷于恢复的宋理宗悍然决定出师河南,收复三京,以达到据关阻河与蒙古划河而守的目标。
六年(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六月,宋军出师。七月五日人汴。蒙古军得知宋出师河南的情报后,一方面决河放水阻止宋军北上,一方面在三京广布哨马和增屯设伏,同时主动撤出西京洛阳,以空城诱敌。七月,粮饷不继的宋军在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兼淮东制置使赵葵的敦促下仓猝人洛。当宋军先头部队入洛后,预先部署在洛阳城南龙门的蒙古军任其入据空城,待其师老粮尽兵疲,令其不攻自破。而以精兵攻打其后续部队。宋军陷入重围,大多溺死洛水或为蒙古军所杀。蒙古军回师攻城,宋军被杀而死者十之八九。蒙古军占领洛阳,宋军不得不放弃汴京班师而归。宋军收复三京之举以彻底失败告终,其直接影响就是首先破坏了蒙宋协议,为将灭宋作为既定方针的蒙古对宋大规模开战提供了口实,“是宋蒙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和起始点”3。
秋,蒙古诸王大会讨论伐宋事,已经作了战略部署4。十二月,依惯例,窝阔台遣王械使宋,要求南宋以事金之礼事蒙古,遭到拒绝,于是便以大军继之。
太宗六年(宋端平元年,1234)至宪宗元年(宋理宗淳祜十年,1251)为蒙宋战争的第一阶段。战争同时在东、西两线三大战场上进行。
东路由大将阿术鲁负责,以张荣为先锋,出河洛,重点进攻徐(今属江苏)、邳(今江苏睢宽北)。
中路由窝阔台第三子阔出和诸王忽都秃、口温不花和塔思率领,出唐、邓,重点进攻襄、樊(今湖北襄樊市)。西路由大汗次子阔端率领,重点进攻秦巩、巴蜀。
七年(宋端平二年,1235),阔出率领的蒙古军取道金州(今陕西安康)、光化(今湖北光化西),沿汉水东下;口温不花率军将自唐、邓南下。九月,略地汉上,进入荆汉地区。宋邓州守将赵祥降,蒙古军再下枣阳,集中兵力进攻襄阳。宋军坚守,遂转攻随州(今湖北随县)、郢州(今湖北钟祥)。次年,宋襄阳守将李伯渊降,蒙古军攻下襄阳。江陵北面的均(今湖北均县西)、房(今属湖北)、随、德安(今湖北安陆)、郢等州郡皆为蒙古军攻占。
十一年(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宋军收复襄阳。蒙古军自川蜀增援,为宋将盂珙阻击。由于毒帅阔出于1236年去世,襄阳又为宋军收复,中路战场不能取得进展,蒙古军遂在襄、樊、随、信阳一带招集军民屯种。
1235年口温不花率领的蒙古军在阔出军的掩护下,进入淮西。1236年冬塔思自邓州南下,进攻蕲、黄。张柔屯兵曹武(今湖北京山县东),取九里关(今湖北孝感县东北)。以兵屯驻在曹武北长封岭上,四出经略,为大军进攻淮西扫清了道路,开辟了江淮战场。
1237年,口温不花占领光州(今河南潢川),别略黄州(今湖北黄冈),谋捣长江;史天泽下复州(今湖北天门);塔思向东南推进;另一军进抵合肥。口温不花连下蕲州(今湖北蕲春)、舒州(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与宋军激战于长江,失利后转攻黄州,宋将孟珙坚守,军民殊死战,蒙古军久攻不下,撤军。这是自蒙宋开战以来宋军的首次大捷。接着宋军又在安丰大败口温不花和史天泽,蒙古军损失惨重,班师北归。
1235年8月,阔端军的一支在塔海的率领下自凤州进攻河池,连下关外阶、成、西成、沔等州。十月,金巩昌便宜总帅汪世显率金残余兵将向阔端投降,阔端令其率兵随从入川。汪世显统郡县数十,胜兵数万,素称秦、巩之豪。他熟悉入蜀道路和四川边备,又结交回回、西夏十八族为内应,他的投降增强了蒙古军对四川进攻的实力。在攻拔了蜀边据点后,阔端于1236年八月以塔海为元帅,汪世显为先锋,率蒙古、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等军,号称五十万,大举攻蜀。入大散关,抵武休关,占领兴元。自金牛道进攻四川内郡5,与宋将曹友闻激战于阳平关。曹友闻设伏以待,击溃了南宋增援大安的军队后,汪世显提兵与进攻阳平关的塔海军会合,曹友闻战死,蒙古军打开了入蜀的大门,宋守军溃逃。阔端兵分两路,乘胜直捣成都。一路由拖雷子末哥(又作莫哥)率领,自阴平郡(今甘肃文县西北)绕出剑阁以西,直捣成都,一路由阔端本人率领,出利州、剑门,约日会师成都。
九月,阔端自汉中攻取大安。十月,其先锋吐蕃将领赵阿哥潘入朝天关(今四川广元市北60里),占领利州,分军下阆州、顺庆府(今四川南充市)、潼川,月中,各路军会于成都附近。成都承平日久,蒙古军入城之际,官吏晏然,居民纵观。及至发现来者为蒙古军,全城顿时陷入混乱。宋安抚制置副使丁黻拒绝出逃,集合将士,孤注一掷,终因寡不敌众,战死,蒙古军占领成都。末哥军在文州、摩天岭相继受阻,两个多月后,方与阔端会于汉州(今四川广汉县)。
占领成都后,阔端分兵四出,抄掠四川的眉山、青神、嘉定(今乐山)、邛(今邛崃)、蜀(今崇庆)、彭(今彭县)、汉、简池(今简阳县)、永康(今灌县)、潼(今三台县)、遂(今遂宁市)、果(今南充)、合(今合川县)、忠(今忠县)、万(今万县市)、云安(今云阳县)、梁山(今梁平县)、开(今开县)、达(今达县)等州郡,东到瞿塘,西到黎(今汉源县清溪)、雅(今雅安),经此蹂践后,全蜀残破。
1239年,塔海、汪世显等攻取东川,一度攻破夔州(今四川奉节),恩施(今湖北恩施),向东推进,南宋紧急调兵增援四川,蒙古军撤回。1240年,宋派盂珙为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四川防务略有转机。安抚制置使陈降之在成都、汉州修复城垣,布置防守。1241年,塔海等再至成都,陈降之被俘杀。副使彭大雅经营重庆,在合州钓鱼山筑城设寨,屏蔽重庆。1241年,窝阔台死,此后直至宪宗蒙哥即位,乃马真氏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和进取精神,对宋战争无大进展。
乃马真氏二年(宋淳祐占三年,1243)。宋以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置元帅府于重庆,率领四川军民修建、扩建各类山城二十余座,因山为垒,屯兵聚粮,加强了四川的防御。
乃马真氏二年和定宗元年(宋淳柘六年,1246),蒙古军进攻嘉定和四路入蜀,均无功。余玠则开始向蒙古军反攻。定宗后海迷失二年(宋淳祐占十年,1250),余蚧北伐,誓取汉中。余玠取金牛道,向汉中进发,三战三捷。第二年,率各路军,号称十万,进攻汉中。蒙古卷元行省夹谷龙古带以不满五千的蒙、汉军坚守,宋军屡攻不能克,后蒙古援军到,余玠退兵。
1251年,宪宗蒙哥即位,在处理完黄金家族内部的夺权纠纷后,部署了对各地征伐。蒙宋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蒙哥在安排军事征伐时,命察罕、也柳干统两淮等处蒙古、汉军;带答儿统四川等处蒙古、汉军;和里解等统吐蕃等处蒙古、汉军,“皆仍前征进”6。而以皇弟忽必烈主持漠南蒙古汉地军国庶事。对南宋的征伐,忽必烈广泛听取汉地儒臣和将领的意见,帮助大汗制定了更具进取意义的政策,在部署军事任务的同时,更重视解决粮饷问题,并在沿边建立屯驻基地。在巴蜀战场,巩昌便宜总帅汪德臣重筑沔州城,设官置署,作为深入四川内境的基地;在白龙江一带发展屯田,寓兵于农,把截了宋人北进的大门,为向四川用兵奠定了基础。在荆襄战场,采纳姚枢的建议,“以春去秋来之兵,分屯要地,寇至则战,寇去则耕,积谷高廪。边备既实,俟时大举”7。在两淮战场,命张柔移驻毫州,修路筑桥,通商贾之利。同时,河南经略司杨惟忠也在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等州开展屯田,以解决军队粮饷。经此安排部署,蒙古军在东起陈、毫,中经襄阳,西至唐、邓的沿边一线和川蜀战场,皆置重兵,改以往以虏掠、骚扰为主的战略为屯驻重兵,亦耕亦守,屯田积谷,利则出战的军事进取与恢复经济并举的方针。
以往的对宋战争,巴蜀战场进展较大,两淮与荆襄因淮水与长江的阻隔,进展迟缓。蒙哥改变以往三条战线齐头并进的战略,依然采取当初灭金所用的战略。宪宗二年(宋淳祐十二年,1252),蒙哥命忽必烈远征大理,实行对南宋更大规模的包抄。
同旭烈兀西征一样,仍从东、西道诸王的大军中每十人抽二人,并派一名宗王随从忽必烈远征,以大将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总督军事。同时,还有汉人董文用、董文忠兄弟和郑鼎所率的汉军。在进军之前,也照例遣人入大理先行招抚。三年(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忽必烈师至临洮,吐蕃首领、同知临洮府事赵阿哥潘又令其子率军从征。由于赵阿哥潘兄弟的支持协助,大军顺利通过叠、宕等吐蕃、羌人地区。
师至忒剌(又做塔刺,今甘肃省迭部县与四川若尔盖县接壤的达剌沟)后,兵分三路,“大将兀良哈台率西道兵,由宴当路(今四川阿坝草原);诸王抄合、也只烈帅东道兵,由白蛮;帝(忽必烈)由中道”8。
兀良哈台自忒剌经四川色达、甘孜、新龙、理塘、稻城、得荣一线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进军顺利。秋季,由旦当岭(今云南中旬境)进入云南。
古代风景画鉴赏忽必烈经阿坝草原沿大渡河西岸南下,一路招降牧区部落,鱼通(今康定东路)、长河(今泸定县大渡河西)、宁远(今石棉县与九龙县境)等地先后归降。然后渡大渡河,进入宋黎、雅之境。青羌五姓土司之一的杨土司部将高保四率先迎降,并引导大军招降了东岸部落。九月,忽必烈进攻黎州。过飞越岭(今汉源县西北),抵满陀城(即宋盘陀寨,今汉源县西北飞越岭至石城间)。留辎重于陀城,督军迅速南下,与西路会。十月,中路军于富林渡口再过大渡河。取古清溪道,经安宁河谷,“经行山谷二千余里”,十一月抵金沙江,以革囊及筏渡江。自北胜府汴头(今云南永胜境)渡江,再由丽江石关南进。中路所经为大渡河河谷地带,“山径盘屈”,有时不得不“舍骑徒步”,忽必烈历经艰难险阻,多次不得不由汉将郑鼎背负而行9。
东路取川西北通往内郡的古隘道,自忒剌至松(今四川松潘)、茂(今四川茂汶)二州。出岷江故道,经成都,进攻与四川南境相邻的大理白蛮地界。时余玠已死,新任蜀帅无能,四川防务废弛,东路军顺利通过宋军防线,下黎、雅,渡大渡河。
大理国拒绝招抚,加强防备。兀良哈台在降附的摩些部落(在大理北四百余里)的支持帮助下,进入察罕章(今云南丽江),攻下了不受招抚的部落,打乱了大理国的防御部署。十二月十三日,诸军毕集,包围大理城。十五日,城破。大理国主段兴智出奔善阐(今云南昆明市),国相高祥逃至统矢罗(今云南姚安),被追杀。
四年(1254)春,忽必烈班师,留兀良哈台戍守大理,继续征服尚未归附的部落。秋,兀良哈台下善阐。五年(1255),进取赤秃哥(今贵州西部)、罗罗斯(今四川凉山地区)。大理各部均被征服。六年(1256),段兴智以大理地图来献。
“忽必烈通过远征大理之役,为蒙古军迂回包抄,从长江以南进攻宋朝开辟了新的战场”10。此后,留戍云南的兀良哈台分别向四川、贵州、广西用兵。
宪宗六年(1256),蒙古诸王大会于欲儿陌哥都(月一儿灭怯土),商讨大举伐宋。以灭宋为目标的战争全面展开。蒙古军仍然分为左右两路南下。左翼军由塔察儿统率,包括诸王也松格、察忽剌、忽林赤,驸马纳陈、帖里干,将领不只儿、忙哥忽剌察儿、察罕等,号称大军三十万。右翼由蒙哥亲自统领,包括诸王窝阔台系的合答黑(也可合丹)、秃塔黑,察合台系的忽失海和其宗王阿必失合、纳邻合丹、合答黑薛禅,拖雷系的末哥,蒙哥子阿速带以及火儿赤那颜等军队。此外,尚有诸部军和汉军。1256年秋,塔察儿率左翼军南下,他们过东平,到汉江,攻襄、樊。因军纪不严,却热衷于掠夺,竟未能攻下一城一地,遭到大汗的谴责。
1257年,塔察儿攻樊城,“霖雨连月,乃班师”。
1258年,蒙哥出师。四月,驻跸六盘山,调集大军四万号称十万,分三路入蜀。蒙哥率主力自陇州入大散关;诸王末哥由洋州人米仓关;万户孛里叉由渔关人沔州。
先令左翼塔察儿佯攻两淮,李迪攻宋东海一线,在江淮战场牵制宋军;留守成都的蒙古将领纽邻抢渡马湖,奔袭重庆,牵制四川境内的宋军。莫哥、孛里叉两路先行为大军继进扫除障碍。后因塔察儿统率左翼师出无功,屡屡受阻,被撤去统帅重任,改用遭谗家居的忽必烈为东道统帅,仍命张柔从忽必烈征鄂,趋杭州。命兀良哈台自云南北上,次年正月与东路军会于长沙。
七月,蒙哥以明安答儿留守京兆,大将浑都海留守六盘山辎重,自己则领兵自陇州出发,经大散关至汉中,取金牛道入蜀,至利州。取剑门关西苦竹隘(今朱家寨),拔长一宁山城(今剑阁县东南,苍溪县西北),降大获(在苍溪县蕉南四十里)、运山(又作云山、燕山隘,在蓬安县东南三十里)、青居(今南充市南三十里)、大良(在渠江流域南岸)诸城。年底,进攻重庆。自蒙古军入蜀,境内数十座山城或降或陷或被围困,真正能担负起屏蔽重庆,支撑抗战责任的只有重庆北七十公里的钓鱼城。
“钓鱼城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会之冲,正面控扼三江展开的扇形地区,背依华莹山脉,既可阻止南下的蒙古军的长驱直入,以蔽重庆,也可以联结渠江,组成一道封锁开达、夔峡之路的防线”,同时,“四周峭壁悬崖”,“山势险绝”,“是易守难攻之地”。钓鱼城守将是宋兴元都统兼,他采取“保民练武”的方针,兵精粮足城坚,具有可供城内军民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条件。
蒙哥决意攻取钓鱼城,他命人分兵四出切断钓鱼城与外界的联系,准备了各种攻城武器,包围和攻打钓鱼城。南宋曾派兵攻打成都,以解钓鱼城之围,未能奏效。蒙古军围攻不止,损失惨重,士气低落。虽打退了前来增援的宋将吕文德,攻城之役进行了五个多月,无任何进展,招降也遭拒绝。七月,久旱酷暑,军中大疫,蒙哥病死。随征军士,除留下汪氏和纽邻的军队外,其余都随蒙哥子阿速带北撤。
忽必烈受命南征后,1259年十一月自开平起程,翌年二月至邢州,五月至小濮州,六月至相州。他沿路招见汉臣、儒生和隐士,询问作战方略,进军得失。七月从所俘南宋人处得知蒙哥死于四川军中的消息,未之信,继续南下。九月渡淮,攻破大胜关(今河南罗山县南),进入淮西,至黄陂(今湖北黄陂北),决定由阳逻堡(今湖北新州阳逻镇)渡江,驻军江北。九月,从蒙哥征蜀的末哥送来蒙哥已死的消息,要求忽必烈北还继位。但忽必烈不愿无功而回,于是组织诸军渡江成功,并乘胜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南宋调兵援鄂,忽必烈一面继续围攻,一面遣兵南下湖南,接应自广西入湘的兀良哈台。蒙哥死后,南宋四川方面军事压力减轻,吕文德回师援鄂,东路军压力顿时增加。但南宋权臣、右相、荆湖宣抚策应大使贾似道畏敌不敢战,密遣使至蒙古军前议和。十一月,忽必烈妻察必遣使至军前请其速回,忽必烈与贾似道议和后撤军北还。蒙宋战事暂停,边境局势缓和。
注释1《元朝秘史》载:“在后成吉思差使臣主卜罕等通好于宋,被金家阻挡了。以此成吉思狗儿年再征金国。”主不罕又译作搠不罕、绰不干、苏巴尔罕。
2陈世松等《宋元战争史》,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屠寄《蒙兀儿史记·塔察儿传》,《速不台传》。
3《宋元战争史》。
4《元史·木华黎附塔思传》记载:“甲午秋七月,……诸王大会,帝顾塔思曰:‘先皇帝肇开大业,垂四十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皆已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塔思对曰:‘臣家累世受恩,图报万一,正在今日。臣虽驽钝,愿仗天威,扫清淮、浙,何劳大驾亲临不测之地哉!’”于是命塔思与王子曲出(阔出)总兵南征。
5金牛道,又名石牛道,为秦、蜀间重要通道。起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越七盘岭入四川,经广元趋剑阁。见《宋元战争史》。
6《元史·宪宗纪》。
7《元文类》卷六○《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
8《元史·世祖纪》。
9《元史·郑鼎传》,惟鼎传误将“世祖”记为“宪宗”。
10《宋元战争史》。
忽必烈与八思巴的会见八思巴(1235~1280),法名洛卓绛称伯让波(智幛吉祥贤)。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世祖师,出身于昆氏(款氏)家族,父桑察·索南坚赞,伯父即萨迦四世祖师萨迦·班智达。八思巴“从幼年时起,在读写、学法、听经、修习等方面都是一看就懂,众人说:‘他一定是位圣人。’因此将他的名字称为八思巴(意为圣者)”1。元宪宗三年(1253)奉皇弟忽必烈之召,会见忽必烈,与后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忽必烈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
佛教自七世纪传入吐蕃,九世纪中叶,因遭到吐蕃王朝达玛赞普“禁佛”的打击,一度衰落。吐蕃王朝瓦解后,西藏社会陷入分裂状态,奴隶制也逐渐向封建农奴制转化,十世纪后半期,佛教又开始复兴。十一世纪中叶,随着封建农奴制的发展,各地农奴主的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彼此间的争夺加剧,他们也各自同佛教势力建立了密切关系,藏传佛教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当时,影响较大的有噶当(“噶”,藏语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或“教诫”;“噶当”意为一切佛语一经律论三藏都是对僧人修行全过程的指导,该派在藏北当雄西南建热振寺)、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该派支系最多,噶玛噶举、蔡巴噶举、帕竹噶举是其较大的派系,其中噶玛噶举派首创活佛转世制度,有黑帽系和红帽系两个活佛转世系统)和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因其寺建在灰白色土地上得名)等派。
有确切记载的西藏僧俗代表人物与蒙古统治者联系的建立当始自窝阔台的儿子阔端。但中外藏学家中也有人提出这种联系的建立可能开始于成吉思汗时期2。无论如何,萨迦派与蒙古上层的联系确始于阔端而政治关系的确立则完成于忽必烈。
窝阔台即位后,将河西地区赐给了次子阔端。阔端驻于凉州,负有向藏族地区发展势力的任务。阔端招降了金朝巩州便宜总帅汪古人汪世显,承制以古代山水画鉴赏来降的临洮吐蕃人赵阿哥潘为叠州安抚使,控制了甘、青、川边界的藏区,为向西藏发展势力打下了基础。元太宗窝阔台十一年(1239),阔端派遣多尔答等率兵入藏,军至藏北彭城,四出抄掠,焚毁了热振寺和杰拉康寺,杀死了五百多僧人。征服了西藏地区,使“所有‘木门人家’都交纳贡款。东从贡波以上地方,西至尼泊尔,南至扪地区一带,所有王城都被元军征服,收归在元朝国法压制之下,遵从元帝之命,并派遣使臣朝觐元都”3。
继武力征服之后,他又遣使入藏,征聘当地有影响、有威望的人士,以便通过他们,更好地治理和控制西藏。使者入藏后,在广泛地了解情况后,向他作了汇报,他决定首先征聘精通佛教经典的大学者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阔端遣使带着皇帝的诏书前往迎请,萨班在与其周围重要人物商量后,决定前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