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5.net,五代刀锋(出书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亲自反击下,周军的进攻又一次被打退。密密麻麻的尸体填满了城墙的缺口。经过这一天的惨烈肉搏,双方士兵都伤亡惨重,筋疲力尽。
次日清晨,柴荣飞马赶到了楚州城下。他知道南唐将领多忠义之士,但没想到这张彦卿的脑子比刘仁赡、郭廷谓还要顽固,明知是必败之局,还一心要带着全城百姓往死路上走。他希望能借自己的声望,阻止更大的惨剧。“淮南割据已久,一直视中原为敌国。是以淮南众将眼里只有南唐,而无中原正统。每每与中原交战,总是全力死战,以此为荣。只是楚州已是孤城,连李璟都早已放弃,如此顽抗,实在毫无意义。你们暂停攻城,朕来会一会这个张彦卿。”赵匡胤听柴荣这样说,当即会意。他手一挥,令旗舞动,攻城周军徐徐而退。
“张将军,请城头答话!”就像在寿州城外一样,柴荣单人匹马,立于城下,昂首喊话。
浑身是血的张彦卿在侍卫搀扶下来到了城头。他一眼便看见了柴荣,这位早已名动天下的后周皇帝。“果然是一代英主!”一见柴荣的气度,张彦卿不禁在心头叹了口气。
“李璟昏庸无能,淮南民不聊生。朕举兵南下,是以有道伐无道。如今淮南大半为朕所有,朕之水师已入长江,不日将直逼金陵。楚州已成孤城,将军纵然死守,也难以挽回大局,何不早降?”柴荣挥鞭遥指城楼,朗声道。
张彦卿惨然笑道:“我虽不才,也是大唐皇帝御赐的楚州防御使。哪有食君禄而不尽人事的道理!要我投降,虽死不从。”
柴荣摇了摇头,又劝道:“再战下去,必然生灵涂炭,玉石俱焚。将军乃忠勇之士,应懂得顺势而为的道理,何必为个人名节而连累全城百姓之性命!”
张彦卿却再不答话,转身而去。须臾,城头乱箭齐发,箭矢瞬间在柴荣马前插了一地。柴荣知道再劝无益,长叹一声,拨转马头,对赵匡胤道:“攻城!”
山崩地裂之声轰然炸响。在周军冲车猛烈的撞击下,楚州城墙塌掉了一大半。周军士兵潮水般地涌进城内。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城破之后才是血战的开始。张彦卿亲率军士,列阵城内,与周兵展开了惨烈的巷战。从正午直到日暮,楚州城内处处浴血,周兵每占领一个街巷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张彦卿等人从城门口节节抵抗,一直转战到州衙。战至最后,刀枪断裂,箭矢用尽,张彦卿索性以绳床为武器,与围上来的周兵殊死搏斗,直至伤重而死。
楚州巷战,防御使张彦卿以下千余人全部战死,无一人生降。
守军同归于尽般的搏命死战令后周军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更令全城化为焦土。繁华的楚州城房屋街道几乎焚之殆尽,城内百姓死者万余人。杀红了眼的后周士兵把愤怒和仇恨发泄到了无辜的楚州百姓身上,见人就砍,见屋就烧,全城几成炼狱。等赵匡胤进城之时,才发现全城已成屠场,士兵们已近失控。赵匡胤一面差人飞报柴荣,一面下令约束军纪,禁止屠城。直至深夜,这座在血与火中颤抖的城市才渐渐平静下来。
看着这座被战火摧毁的商业重镇,柴荣仰天长叹:“百年重镇,想不到今日毁于一旦。看来,这场战争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不知道是不是亲历了这场残酷战争的赵匡胤对这座城市有某种愧欠。北宋建朝后,楚州的地位空前上升,成为北宋王朝江淮漕运的重点节点,更被列为全国设市易务的二十二个城市之一,这座城市也浴火重生,再度繁荣。
攻下了楚州,周军再无后顾之忧。整个淮南,除了南吴太祖杨行密起家的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及较为偏远的舒州(今安徽潜山县)、蕲州(今湖北蕲春县)、黄州(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外,已全部被周军占领。正如柴荣所言,征淮之战已到了该结束之时。
第九章潜龙悲歌
平定淮南让柴荣再无后顾之忧,他决心直面梦想,奋力一搏。在令他魂牵梦萦的幽燕之地,这位后周皇帝上演了最后的天鹅之舞,也为历史留下了一首难以磨灭的悲怆之歌。
46仁者无敌
柴荣的第三次亲征使淮南战事急转直下。楚州陷落,周军水师大举进入长江,这一切让南唐上下陷入恐慌与绝望。南唐朝中的主战派土崩瓦解,主和呼声高涨。宰相冯延己、宋齐丘等人原本是最积极的主战派,调子喊得最高,此时却见风使舵,转而力劝李璟议和。南唐皇族对李璟更是深感失望。李璟的三弟李景遂原本已被确定为皇帝接班人,见此危局,再也不敢来担这个烂摊子,不断上表请求辞去接班人之位。齐王李景达也因兵败,要求辞去元帅之职。放眼整个南唐上下,竟再无一人能为李璟力挽狂澜。
李璟知道,要求和,只有把江北之地全部拱手奉上。但现在最大的阻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面子。求和之后,南唐再难在政治上与后周平起平坐,自己的皇帝头衔必定要被抹去,自诩的大唐正统将成笑柄,他李璟更铁定成为李氏家族的大罪人。想到这些,李璟又不由得犹豫起来。
但战局的发展却没有丝毫犹豫。不久,李璟接到报告,后周水军在长江口大败唐军。接着,在东?州(今江苏启东市)的水军也全军覆没,苏杭震动。而后周猛将李重进、王审琦正率军分别向庐州、舒州急进,若再不议和,恐怕连筹码都要丢光。李璟再不敢犹豫,连夜拟出求和条件,向后周献出江北仅存的庐、舒、蕲、黄四州,划长江为界,每年献送贡品十万。同时,愿意去帝号,改称“国主”,以示臣服之意。求和之后,为表悔意,将立即把国主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看着李璟提出的条件,柴荣只淡淡一笑,若早如此,又何必苦战至此。他不是不想乘势夺取江南,但柴荣心里清楚,征淮之战已拖了两年多,士卒疲惫,百姓劳苦,财力物力更消耗颇大。以目前后周国力而言,是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长期消耗战的。更重要的是,无论攻击后蜀还是征讨淮南,其目的主要在于压制和削弱反周势力,减轻后周的外部威胁,为下一步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下基础。一想到燕云十六州,柴荣顿觉心头一阵激越。淮南平定,南方诸国已不足为患,唯有那始终令他魂牵梦萦的燕云十六州,才是对中原生死攸关的地方!想到这里,他对李璟的特使陈觉说:“朕兴师出兵本只为取得江北之地,既然李璟愿意献出江北,率国归附,朕自然不会再有更多的要求。你回去告诉李璟,两军休战,他功劳甚大,不必把国主之位传给儿子!”想了想,柴荣又道:“两军停战之后,朕在长江的水军立即撤回,同时令荆南、吴越的军队罢兵。至于庐、黄等四州,可等城中将吏士兵上路南归以后,再通知我军接收。你们留在长江上的船只如有需要,一并让他们到北岸来拉走。”
见求和如此顺利,陈觉如释重负。
随即,柴荣诏令配合出兵的吴越、荆南将军队撤回,赐给吴越绢帛三万匹,荆南绢帛一万匹。又下诏赏赐南征将士,安抚淮南百姓。诏书中说:“侍卫诸军及诸道将士各赐等第优给。应行营将士殉于王事者,各与赠官;亲的子孙,并量才录用;伤夷残废,别赐救接。淮南诸州及徐、宿、宋、亳、陈、颖、许、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税物,并于除放。”俘获的南唐士兵,也予分批释放。
是年四月,柴荣从扬州北返。
后周征南唐之战,自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始,到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结束,历时两年四个月。虽然耗时不短,但战果可谓辉煌。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土地共十四个州、六十个县全部为后周所有。自唐末杨行密割据江南,建立南吴以来,中原王朝对淮南屡次用兵均铩羽而回,唯有柴荣,虽历经艰险,却终成大功。平定淮南,南唐臣服,这对柴荣意义重大。这意味着中原以南,再无与后周公开对抗的割据政权,他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终于可以择期北伐,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作全力一搏。
而失去江北十四州的南唐则从此一蹶不振,由足以影响天下大局的江南一霸沦为地区性小国。南唐最主要的产盐地泰州海陵被纳入后周版图,更令其雪上加霜。为了此事,李璟曾恳求柴荣送还海陵以供应江南食盐,柴荣当然不会答应。柴荣的理由很充分:“海陵在长江北岸,南、北官吏岂能交错杂居?”但答应每年拨出三十万斛盐供给南唐。如此,后周死死扼住了南唐的命脉,令南唐上下再不敢生对抗之心。以至于南唐朝中那些曾经的主战派们,如今说起后周,都口称“大朝”,俨然已彻底臣服。历史从不会同情弱者,失去淮南十七年之后,苟延残喘的南唐最终亡于北宋皇帝赵匡胤之手,空留下后主李煜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回到开封,柴荣立刻一头扎进千头万绪的政务中。他的目标已非常明确,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恢复元气,增强国力,尽快发起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役。
此时,开封新城的建设已基本完工,柴荣经营城市、重商富民的策略初见成效。随着开封城规模的日渐扩大,人口的逐渐增多,汴水通航的日益便利,已初现“工商外至,络绎无穷”之景。官府甚至在汴水边建起巨楼,专用于物流商贸,岁入数万计。
既然扩城迎商如此顺利,柴荣把目光又转到农业生产上来。自唐末以来,由于战乱频繁,人多逃亡,出现诸多荒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历代皇帝都曾下诏,鼓励农民开垦荒田,多种广耕。但地方官吏们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旦农民们在新田种上庄稼,立即增加税收,同时向朝廷虚报瞒报田亩数,从中盘剥,中饱私囊。吃了大亏的农民再也不敢响应号召开垦新田,田地愈发荒芜。为此事,中书舍人窦俨曾多次上书,请求朝廷改变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藏粮于民。在柴荣看来,公平与诚信是恢复农民信心的关键,他必须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十月,柴荣下诏,解散淮南各州的乡军,放归故里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颁行《均田图》,派官吏巡行各州,丈量土地,核实田亩,均定税赋。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柴荣又下令撤销负担地方官员俸禄的所谓“课户”、“俸户”,各级地方官员的俸禄一律由州县统一开支。
柴荣的做法击中了要害。很快,各地巡查土地的官员纷纷回报,发现地方增收田赋却又隐瞒不报的农田甚多。仅开封府便核查出瞒报田地四万二千余顷,几乎占原有田地的一半。柴荣下令,开封府减免租税三万八千顷,其他各地查出的田地,依此比例减免租税。短短时间内,不仅朝廷租税有所增加,农民的负担也大大减轻,开荒种田的积极性更是高涨,中原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这天,柴荣忽然想起宫中正在整修永福殿,作为一个什么事不亲自参与就深感不安的完美主义者,他立刻想要到建筑工地视察。没有事先宣布,也没有提前告知,柴荣带着一队侍卫风风火火就跑到了工地上。
此刻正是午饭时间,监工的官员并不在现场,只有一群工人蹲在地上吃饭。劳累了半天的工人们个个衣衫褴褛,汗流浃背,狼吞虎咽。柴荣想起,为了让修宫殿的工人们吃好吃饱,他还专门拨过一笔钱,不知道他们吃的什么?柴荣凑过去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吃的确实是米饭,可这些民工都是怎么吃饭的?他们即没有碗盘,也没有勺子,民工们只能用瓦片当碗盛饭,随便捡块木片当勺子,就这样脏兮兮地胡乱吃个饱。柴荣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负责监工的内供奉官孙延希抓到自己面前。
柴荣指着孙延希的鼻子痛骂道:“民力宝贵,不可滥用,更要爱惜。为了整修永福殿,朕拨下专款,其中一条就是务必让民工们吃饱穿暖。你看看他们吃的什么?”柴荣指着一地狼藉的瓦片,愤怒地说:“连吃饭的碗筷都没有!你简直不把他们当人看!这些钱都被你贪到哪里去了?如此狼心狗肺,要你何用!”柴荣手一挥,孙延希当即被拖出宫门,斩首示众。不仅如此,跟这事有关的御厨使等官员全部停职查办。
也许是因为亲眼见到了民工们的贫苦窘迫,回宫之后,柴荣立即找来负责宫内饮食的宣徽院官员,要求验看御用膳食的配料清单。只见单子上密密麻麻地罗列着各种珍味香料,不可胜数。柴荣叹道:“天下未定,百姓贫苦。朕岂敢如此奢侈!”他提起朱笔,在单子上批道:“朕之常膳,所用物料,今后减半。余人所食,即须仍旧。”一旦关注一件事,柴荣便不放过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他又发现宫里设宴时,食物根据官员级别有优有次。他马上告诉侍臣:“从今天开始,宫中赐宴,一视同仁,群臣所食不得更有分别!”
不久,西京留守吴廷祚报告,说他治下的伊阳县山中多金矿,老百姓纷纷跑到山里去淘金子,与官府争利,建议朝廷派兵缉拿。这事儿拿到朝堂上一讨论,群臣几乎一致支持吴廷祚的建议。柴荣却摇头说:“若在太平盛世,这样做倒是必要。可现在中原还远未恢复元气,国家疲敝,百姓穷困。既然这是个求生的路子,何必要断了老百姓的生路?倘若民不聊生,国又将何存?”柴荣当即传诏说:“山泽之利,与众共之,王者之道也!”要求吴廷祚不要禁止百姓淘金。接着,柴荣又下诏,后周国内,凡是家中有战死者,免除三年差徭。
他很清楚,征淮之战,后周虽然取得了辉煌大胜,但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每一次征战,都会让更多的家庭流离失所。唐亡以来,军阀割据,征战不息,尤以中原百姓受害最深,处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十年前,契丹南下灭晋,血洗中原,更令中原大伤元气。要让中原恢复元气,必须爱民养民。
爱民养民的观念贯穿了柴荣短暂执政生涯的始终。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刚刚夺取的淮南发生大旱。战乱方平,又遇大灾,百姓苦不堪言。柴荣当即下令从中原调拨粮食运往淮南救济灾民,对各级官府则宣称这是“借”给淮南的。消息一出,户部的官员急急忙忙进宫求见皇帝,劝柴荣千万不能做这样的事。“为何不可?”柴荣微笑着反问。这位官员涨红了脸,如实报告:“淮南民贫,恐不能偿。到时候,这笔债恐怕还要朝廷来负担。”柴荣哈哈大笑:“你来劝我,做得也没错,唯恐国库受损,这是尽户部官员的本分。不过……”柴荣话锋一转,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望着烟雨朦胧的远方,叹道:“不管中原还是淮南,民皆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的道理!又何必在乎他们能不能归还这些粮食呢?”
官员们这才恍然大悟。以柴荣的精明,当然知道这是一笔永远收不回来的欠债,他根本没指望“借”后能还。以借粮的名义征调粮食,不过是为了解除各级官吏的疑虑,尽可能多筹集一些粮食解救正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饥民。在柴荣眼里,百姓的性命远远比粮仓里的粮食要宝贵得多。
因为柴荣很清楚,仁政才是王道,仁者方能无敌。
47潜龙腾渊
从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四月到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荣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来为北伐作准备。
梳理柴荣登基以来的军事行动,可谓马不停蹄,势如雷电。登基刚刚三个月,他便亲征北汉,发动高平决战。从北汉班师不足一年,又命向训、王景兵出散关,攻取后蜀关西四州。关西刚刚平定,旋即发动南征,夺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环环紧扣,忙而不乱。通过这三场战争,严重威胁后周安全的北汉、后蜀、南唐均遭受沉重打击,再也无力对中原构成威胁。唯有北面最强大的敌人辽国,以燕云十六州为基地,不断滋扰后周边境。
所谓燕云十六州,即指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等十六个州,包括了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当年石敬瑭反后唐自立,以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代价换来契丹大军相助,成就了他的皇帝梦。但从此,契丹军队得以越过长城防线,将势力深入到河北平原,严重威胁着中原的安全。但凡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不收复燕云十六州,重建北方防御体系,中原将永无宁日。
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7年),后晋皇帝石重贵发动北伐,企图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没想到后晋军主帅杜重威带着大军临阵投敌,反引契丹军南下,直入汴梁,后晋灭亡。志大才疏的石重贵不仅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反而落了个国灭被俘的下场。后汉年间,辽军以燕云十六州为基地,再度南侵,柴荣跟随养父郭威领兵反击,兵至邢州,原本想直逼幽州,但后汉隐帝刘承佑畏敌如虎,一纸诏令,郭威只好退兵。柴荣登基之后,无时不把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但他深知,辽军实力绝非北汉、南唐等地方政权可比,要与契丹人全面开战,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胜算,否则便是第二个石重贵,引火烧身,自取灭亡。
数年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天下局势,王朴曾献《平边策》,提出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具体来说,是先夺取南唐的江北之地,然后顺势扫平南方诸国,在此基础上攻取幽燕,最后再啃河东这块硬骨头。柴荣对王朴的建议深以为然,大加赞赏。但再好的战略也要根据实际情形作必要的修正。如今南方诸国,南唐已臣服,吴越、荆南是盟友,而失去关西地区的后蜀早已退守秦岭以南,难以对中原形成威胁,北征燕云十六州再无后顾之忧。现任辽国皇帝耶律璟昏庸残暴,沉溺于打猎饮酒,奢侈享乐,通宵达旦,每日直睡到午后才醒,人称“睡王”。在柴荣看来,这正是天赐良机,如不乘机北伐,以后辽国若换了雄主,再想图之则更加困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柴荣决定对王朴的《平边策》加以修正:趁南方诸国臣服,暂无后顾之忧之时,先发制人,夺取燕云十六州。
但对付辽国这个强敌,不做好准备工作显然不行。所以,南征北返后,柴荣抓紧时间修内政,充国库,练禁军,备粮草,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做好北伐的准备。在这一年内,他连续下诏,征发徐州、宿州、宋州、单州等地壮丁民夫数万人疏通汴水;令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从开封城东引汴水流入蔡水,打通陈州、颍州的运粮水道;令步军都指挥使袁彦疏通五丈渠,向东经过曹州、济州,以打通青州、郓州的运粮水道;令侍卫都指挥使韩通从沧州(今河北沧州市)修治水道进入辽国国境,直通瀛州(今河北河间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柴荣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治水工程难免令众人大惑不解。虽然皇帝重视治水和漕运人尽皆知,但为何如此急迫地要将运输水网从山东、淮南一直打通至北方边境?在那时,几乎没有人想到,柴荣会如此之快地发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
是年三月,正紧张进行北伐战争准备的柴荣听到噩耗,他最为信赖和倚重的宰相王朴突发重病去世。这对正朝着梦想奋力一搏的柴荣而言,不啻于晴天霹雳。王朴是后周朝堂上少有的办事能让柴荣完全放心的重臣之一。如今正当用人之际,却痛失臂膀,柴荣的悲痛可想而知。在王朴的丧礼上,柴荣想起了那篇高屋建瓴、字字珠玑的《平边策》,想起了他亲自校订的《钦天历》,想起了在他的主持下拔地而起的开封新城,更想起每一次出征时总是为自己留守京城的王朴忠诚坚定的目光。往事历历,如走马灯般闪过,柴荣再也无法平抑自己的感情,悲痛得以玉钺击地,放声大哭。群臣见了,都不禁黯然泪下。没有人会理解柴荣如此悲痛的真正原因,失去股肱之臣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向梦想冲刺的关键时刻,王朴的突然去世,极大地触动了柴荣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回到皇宫,柴荣屏退左右,独自一人登上皇城城楼。头上阳光灿烂,春日正暖,但他心里却感受不到一丝春意,感到的只有生命的无常与短暂,只有命运的残酷和无奈。这一刻,他又想起了郭威临死前对自己留下的那句“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想起了父亲脸上那耐人寻味的微笑。养父郭威以草根出身,历经四朝,搏杀半生,四十七岁登上皇位,创立周朝,堪称一代英豪,但登基仅仅三年之后便病逝。再强大的英雄,却终究敌不过时间,敌不过命运。
他又想起了符皇后,在那个清冷的夜里,看着划过天际的流星,符皇后曾这样对他说:“生命如流星,转瞬即逝。如果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才叫完整吧。”泪水再一次从他的脸颊潺潺流下,当他如流星般划过这个乱世的天际时,人们会如何评价他?当他离开这个让他恨过,爱过,奋斗过,感动过的世界时,他的脸上会是无奈的泪水还是满足的微笑?
的亲自反击下,周军的进攻又一次被打退。密密麻麻的尸体填满了城墙的缺口。经过这一天的惨烈肉搏,双方士兵都伤亡惨重,筋疲力尽。
次日清晨,柴荣飞马赶到了楚州城下。他知道南唐将领多忠义之士,但没想到这张彦卿的脑子比刘仁赡、郭廷谓还要顽固,明知是必败之局,还一心要带着全城百姓往死路上走。他希望能借自己的声望,阻止更大的惨剧。“淮南割据已久,一直视中原为敌国。是以淮南众将眼里只有南唐,而无中原正统。每每与中原交战,总是全力死战,以此为荣。只是楚州已是孤城,连李璟都早已放弃,如此顽抗,实在毫无意义。你们暂停攻城,朕来会一会这个张彦卿。”赵匡胤听柴荣这样说,当即会意。他手一挥,令旗舞动,攻城周军徐徐而退。
“张将军,请城头答话!”就像在寿州城外一样,柴荣单人匹马,立于城下,昂首喊话。
浑身是血的张彦卿在侍卫搀扶下来到了城头。他一眼便看见了柴荣,这位早已名动天下的后周皇帝。“果然是一代英主!”一见柴荣的气度,张彦卿不禁在心头叹了口气。
“李璟昏庸无能,淮南民不聊生。朕举兵南下,是以有道伐无道。如今淮南大半为朕所有,朕之水师已入长江,不日将直逼金陵。楚州已成孤城,将军纵然死守,也难以挽回大局,何不早降?”柴荣挥鞭遥指城楼,朗声道。
张彦卿惨然笑道:“我虽不才,也是大唐皇帝御赐的楚州防御使。哪有食君禄而不尽人事的道理!要我投降,虽死不从。”
柴荣摇了摇头,又劝道:“再战下去,必然生灵涂炭,玉石俱焚。将军乃忠勇之士,应懂得顺势而为的道理,何必为个人名节而连累全城百姓之性命!”
张彦卿却再不答话,转身而去。须臾,城头乱箭齐发,箭矢瞬间在柴荣马前插了一地。柴荣知道再劝无益,长叹一声,拨转马头,对赵匡胤道:“攻城!”
山崩地裂之声轰然炸响。在周军冲车猛烈的撞击下,楚州城墙塌掉了一大半。周军士兵潮水般地涌进城内。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城破之后才是血战的开始。张彦卿亲率军士,列阵城内,与周兵展开了惨烈的巷战。从正午直到日暮,楚州城内处处浴血,周兵每占领一个街巷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张彦卿等人从城门口节节抵抗,一直转战到州衙。战至最后,刀枪断裂,箭矢用尽,张彦卿索性以绳床为武器,与围上来的周兵殊死搏斗,直至伤重而死。
楚州巷战,防御使张彦卿以下千余人全部战死,无一人生降。
守军同归于尽般的搏命死战令后周军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更令全城化为焦土。繁华的楚州城房屋街道几乎焚之殆尽,城内百姓死者万余人。杀红了眼的后周士兵把愤怒和仇恨发泄到了无辜的楚州百姓身上,见人就砍,见屋就烧,全城几成炼狱。等赵匡胤进城之时,才发现全城已成屠场,士兵们已近失控。赵匡胤一面差人飞报柴荣,一面下令约束军纪,禁止屠城。直至深夜,这座在血与火中颤抖的城市才渐渐平静下来。
看着这座被战火摧毁的商业重镇,柴荣仰天长叹:“百年重镇,想不到今日毁于一旦。看来,这场战争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不知道是不是亲历了这场残酷战争的赵匡胤对这座城市有某种愧欠。北宋建朝后,楚州的地位空前上升,成为北宋王朝江淮漕运的重点节点,更被列为全国设市易务的二十二个城市之一,这座城市也浴火重生,再度繁荣。
攻下了楚州,周军再无后顾之忧。整个淮南,除了南吴太祖杨行密起家的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及较为偏远的舒州(今安徽潜山县)、蕲州(今湖北蕲春县)、黄州(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外,已全部被周军占领。正如柴荣所言,征淮之战已到了该结束之时。
第九章潜龙悲歌
平定淮南让柴荣再无后顾之忧,他决心直面梦想,奋力一搏。在令他魂牵梦萦的幽燕之地,这位后周皇帝上演了最后的天鹅之舞,也为历史留下了一首难以磨灭的悲怆之歌。
46仁者无敌
柴荣的第三次亲征使淮南战事急转直下。楚州陷落,周军水师大举进入长江,这一切让南唐上下陷入恐慌与绝望。南唐朝中的主战派土崩瓦解,主和呼声高涨。宰相冯延己、宋齐丘等人原本是最积极的主战派,调子喊得最高,此时却见风使舵,转而力劝李璟议和。南唐皇族对李璟更是深感失望。李璟的三弟李景遂原本已被确定为皇帝接班人,见此危局,再也不敢来担这个烂摊子,不断上表请求辞去接班人之位。齐王李景达也因兵败,要求辞去元帅之职。放眼整个南唐上下,竟再无一人能为李璟力挽狂澜。
李璟知道,要求和,只有把江北之地全部拱手奉上。但现在最大的阻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面子。求和之后,南唐再难在政治上与后周平起平坐,自己的皇帝头衔必定要被抹去,自诩的大唐正统将成笑柄,他李璟更铁定成为李氏家族的大罪人。想到这些,李璟又不由得犹豫起来。
但战局的发展却没有丝毫犹豫。不久,李璟接到报告,后周水军在长江口大败唐军。接着,在东?州(今江苏启东市)的水军也全军覆没,苏杭震动。而后周猛将李重进、王审琦正率军分别向庐州、舒州急进,若再不议和,恐怕连筹码都要丢光。李璟再不敢犹豫,连夜拟出求和条件,向后周献出江北仅存的庐、舒、蕲、黄四州,划长江为界,每年献送贡品十万。同时,愿意去帝号,改称“国主”,以示臣服之意。求和之后,为表悔意,将立即把国主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看着李璟提出的条件,柴荣只淡淡一笑,若早如此,又何必苦战至此。他不是不想乘势夺取江南,但柴荣心里清楚,征淮之战已拖了两年多,士卒疲惫,百姓劳苦,财力物力更消耗颇大。以目前后周国力而言,是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长期消耗战的。更重要的是,无论攻击后蜀还是征讨淮南,其目的主要在于压制和削弱反周势力,减轻后周的外部威胁,为下一步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下基础。一想到燕云十六州,柴荣顿觉心头一阵激越。淮南平定,南方诸国已不足为患,唯有那始终令他魂牵梦萦的燕云十六州,才是对中原生死攸关的地方!想到这里,他对李璟的特使陈觉说:“朕兴师出兵本只为取得江北之地,既然李璟愿意献出江北,率国归附,朕自然不会再有更多的要求。你回去告诉李璟,两军休战,他功劳甚大,不必把国主之位传给儿子!”想了想,柴荣又道:“两军停战之后,朕在长江的水军立即撤回,同时令荆南、吴越的军队罢兵。至于庐、黄等四州,可等城中将吏士兵上路南归以后,再通知我军接收。你们留在长江上的船只如有需要,一并让他们到北岸来拉走。”
见求和如此顺利,陈觉如释重负。
随即,柴荣诏令配合出兵的吴越、荆南将军队撤回,赐给吴越绢帛三万匹,荆南绢帛一万匹。又下诏赏赐南征将士,安抚淮南百姓。诏书中说:“侍卫诸军及诸道将士各赐等第优给。应行营将士殉于王事者,各与赠官;亲的子孙,并量才录用;伤夷残废,别赐救接。淮南诸州及徐、宿、宋、亳、陈、颖、许、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税物,并于除放。”俘获的南唐士兵,也予分批释放。
是年四月,柴荣从扬州北返。
后周征南唐之战,自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始,到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结束,历时两年四个月。虽然耗时不短,但战果可谓辉煌。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土地共十四个州、六十个县全部为后周所有。自唐末杨行密割据江南,建立南吴以来,中原王朝对淮南屡次用兵均铩羽而回,唯有柴荣,虽历经艰险,却终成大功。平定淮南,南唐臣服,这对柴荣意义重大。这意味着中原以南,再无与后周公开对抗的割据政权,他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终于可以择期北伐,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作全力一搏。
而失去江北十四州的南唐则从此一蹶不振,由足以影响天下大局的江南一霸沦为地区性小国。南唐最主要的产盐地泰州海陵被纳入后周版图,更令其雪上加霜。为了此事,李璟曾恳求柴荣送还海陵以供应江南食盐,柴荣当然不会答应。柴荣的理由很充分:“海陵在长江北岸,南、北官吏岂能交错杂居?”但答应每年拨出三十万斛盐供给南唐。如此,后周死死扼住了南唐的命脉,令南唐上下再不敢生对抗之心。以至于南唐朝中那些曾经的主战派们,如今说起后周,都口称“大朝”,俨然已彻底臣服。历史从不会同情弱者,失去淮南十七年之后,苟延残喘的南唐最终亡于北宋皇帝赵匡胤之手,空留下后主李煜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回到开封,柴荣立刻一头扎进千头万绪的政务中。他的目标已非常明确,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恢复元气,增强国力,尽快发起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役。
此时,开封新城的建设已基本完工,柴荣经营城市、重商富民的策略初见成效。随着开封城规模的日渐扩大,人口的逐渐增多,汴水通航的日益便利,已初现“工商外至,络绎无穷”之景。官府甚至在汴水边建起巨楼,专用于物流商贸,岁入数万计。
既然扩城迎商如此顺利,柴荣把目光又转到农业生产上来。自唐末以来,由于战乱频繁,人多逃亡,出现诸多荒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历代皇帝都曾下诏,鼓励农民开垦荒田,多种广耕。但地方官吏们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旦农民们在新田种上庄稼,立即增加税收,同时向朝廷虚报瞒报田亩数,从中盘剥,中饱私囊。吃了大亏的农民再也不敢响应号召开垦新田,田地愈发荒芜。为此事,中书舍人窦俨曾多次上书,请求朝廷改变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藏粮于民。在柴荣看来,公平与诚信是恢复农民信心的关键,他必须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十月,柴荣下诏,解散淮南各州的乡军,放归故里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颁行《均田图》,派官吏巡行各州,丈量土地,核实田亩,均定税赋。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柴荣又下令撤销负担地方官员俸禄的所谓“课户”、“俸户”,各级地方官员的俸禄一律由州县统一开支。
柴荣的做法击中了要害。很快,各地巡查土地的官员纷纷回报,发现地方增收田赋却又隐瞒不报的农田甚多。仅开封府便核查出瞒报田地四万二千余顷,几乎占原有田地的一半。柴荣下令,开封府减免租税三万八千顷,其他各地查出的田地,依此比例减免租税。短短时间内,不仅朝廷租税有所增加,农民的负担也大大减轻,开荒种田的积极性更是高涨,中原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这天,柴荣忽然想起宫中正在整修永福殿,作为一个什么事不亲自参与就深感不安的完美主义者,他立刻想要到建筑工地视察。没有事先宣布,也没有提前告知,柴荣带着一队侍卫风风火火就跑到了工地上。
此刻正是午饭时间,监工的官员并不在现场,只有一群工人蹲在地上吃饭。劳累了半天的工人们个个衣衫褴褛,汗流浃背,狼吞虎咽。柴荣想起,为了让修宫殿的工人们吃好吃饱,他还专门拨过一笔钱,不知道他们吃的什么?柴荣凑过去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吃的确实是米饭,可这些民工都是怎么吃饭的?他们即没有碗盘,也没有勺子,民工们只能用瓦片当碗盛饭,随便捡块木片当勺子,就这样脏兮兮地胡乱吃个饱。柴荣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负责监工的内供奉官孙延希抓到自己面前。
柴荣指着孙延希的鼻子痛骂道:“民力宝贵,不可滥用,更要爱惜。为了整修永福殿,朕拨下专款,其中一条就是务必让民工们吃饱穿暖。你看看他们吃的什么?”柴荣指着一地狼藉的瓦片,愤怒地说:“连吃饭的碗筷都没有!你简直不把他们当人看!这些钱都被你贪到哪里去了?如此狼心狗肺,要你何用!”柴荣手一挥,孙延希当即被拖出宫门,斩首示众。不仅如此,跟这事有关的御厨使等官员全部停职查办。
也许是因为亲眼见到了民工们的贫苦窘迫,回宫之后,柴荣立即找来负责宫内饮食的宣徽院官员,要求验看御用膳食的配料清单。只见单子上密密麻麻地罗列着各种珍味香料,不可胜数。柴荣叹道:“天下未定,百姓贫苦。朕岂敢如此奢侈!”他提起朱笔,在单子上批道:“朕之常膳,所用物料,今后减半。余人所食,即须仍旧。”一旦关注一件事,柴荣便不放过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他又发现宫里设宴时,食物根据官员级别有优有次。他马上告诉侍臣:“从今天开始,宫中赐宴,一视同仁,群臣所食不得更有分别!”
不久,西京留守吴廷祚报告,说他治下的伊阳县山中多金矿,老百姓纷纷跑到山里去淘金子,与官府争利,建议朝廷派兵缉拿。这事儿拿到朝堂上一讨论,群臣几乎一致支持吴廷祚的建议。柴荣却摇头说:“若在太平盛世,这样做倒是必要。可现在中原还远未恢复元气,国家疲敝,百姓穷困。既然这是个求生的路子,何必要断了老百姓的生路?倘若民不聊生,国又将何存?”柴荣当即传诏说:“山泽之利,与众共之,王者之道也!”要求吴廷祚不要禁止百姓淘金。接着,柴荣又下诏,后周国内,凡是家中有战死者,免除三年差徭。
他很清楚,征淮之战,后周虽然取得了辉煌大胜,但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每一次征战,都会让更多的家庭流离失所。唐亡以来,军阀割据,征战不息,尤以中原百姓受害最深,处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十年前,契丹南下灭晋,血洗中原,更令中原大伤元气。要让中原恢复元气,必须爱民养民。
爱民养民的观念贯穿了柴荣短暂执政生涯的始终。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刚刚夺取的淮南发生大旱。战乱方平,又遇大灾,百姓苦不堪言。柴荣当即下令从中原调拨粮食运往淮南救济灾民,对各级官府则宣称这是“借”给淮南的。消息一出,户部的官员急急忙忙进宫求见皇帝,劝柴荣千万不能做这样的事。“为何不可?”柴荣微笑着反问。这位官员涨红了脸,如实报告:“淮南民贫,恐不能偿。到时候,这笔债恐怕还要朝廷来负担。”柴荣哈哈大笑:“你来劝我,做得也没错,唯恐国库受损,这是尽户部官员的本分。不过……”柴荣话锋一转,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望着烟雨朦胧的远方,叹道:“不管中原还是淮南,民皆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的道理!又何必在乎他们能不能归还这些粮食呢?”
官员们这才恍然大悟。以柴荣的精明,当然知道这是一笔永远收不回来的欠债,他根本没指望“借”后能还。以借粮的名义征调粮食,不过是为了解除各级官吏的疑虑,尽可能多筹集一些粮食解救正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饥民。在柴荣眼里,百姓的性命远远比粮仓里的粮食要宝贵得多。
因为柴荣很清楚,仁政才是王道,仁者方能无敌。
47潜龙腾渊
从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四月到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荣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来为北伐作准备。
梳理柴荣登基以来的军事行动,可谓马不停蹄,势如雷电。登基刚刚三个月,他便亲征北汉,发动高平决战。从北汉班师不足一年,又命向训、王景兵出散关,攻取后蜀关西四州。关西刚刚平定,旋即发动南征,夺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环环紧扣,忙而不乱。通过这三场战争,严重威胁后周安全的北汉、后蜀、南唐均遭受沉重打击,再也无力对中原构成威胁。唯有北面最强大的敌人辽国,以燕云十六州为基地,不断滋扰后周边境。
所谓燕云十六州,即指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等十六个州,包括了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当年石敬瑭反后唐自立,以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代价换来契丹大军相助,成就了他的皇帝梦。但从此,契丹军队得以越过长城防线,将势力深入到河北平原,严重威胁着中原的安全。但凡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不收复燕云十六州,重建北方防御体系,中原将永无宁日。
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7年),后晋皇帝石重贵发动北伐,企图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没想到后晋军主帅杜重威带着大军临阵投敌,反引契丹军南下,直入汴梁,后晋灭亡。志大才疏的石重贵不仅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反而落了个国灭被俘的下场。后汉年间,辽军以燕云十六州为基地,再度南侵,柴荣跟随养父郭威领兵反击,兵至邢州,原本想直逼幽州,但后汉隐帝刘承佑畏敌如虎,一纸诏令,郭威只好退兵。柴荣登基之后,无时不把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但他深知,辽军实力绝非北汉、南唐等地方政权可比,要与契丹人全面开战,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胜算,否则便是第二个石重贵,引火烧身,自取灭亡。
数年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天下局势,王朴曾献《平边策》,提出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具体来说,是先夺取南唐的江北之地,然后顺势扫平南方诸国,在此基础上攻取幽燕,最后再啃河东这块硬骨头。柴荣对王朴的建议深以为然,大加赞赏。但再好的战略也要根据实际情形作必要的修正。如今南方诸国,南唐已臣服,吴越、荆南是盟友,而失去关西地区的后蜀早已退守秦岭以南,难以对中原形成威胁,北征燕云十六州再无后顾之忧。现任辽国皇帝耶律璟昏庸残暴,沉溺于打猎饮酒,奢侈享乐,通宵达旦,每日直睡到午后才醒,人称“睡王”。在柴荣看来,这正是天赐良机,如不乘机北伐,以后辽国若换了雄主,再想图之则更加困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柴荣决定对王朴的《平边策》加以修正:趁南方诸国臣服,暂无后顾之忧之时,先发制人,夺取燕云十六州。
但对付辽国这个强敌,不做好准备工作显然不行。所以,南征北返后,柴荣抓紧时间修内政,充国库,练禁军,备粮草,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做好北伐的准备。在这一年内,他连续下诏,征发徐州、宿州、宋州、单州等地壮丁民夫数万人疏通汴水;令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从开封城东引汴水流入蔡水,打通陈州、颍州的运粮水道;令步军都指挥使袁彦疏通五丈渠,向东经过曹州、济州,以打通青州、郓州的运粮水道;令侍卫都指挥使韩通从沧州(今河北沧州市)修治水道进入辽国国境,直通瀛州(今河北河间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柴荣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治水工程难免令众人大惑不解。虽然皇帝重视治水和漕运人尽皆知,但为何如此急迫地要将运输水网从山东、淮南一直打通至北方边境?在那时,几乎没有人想到,柴荣会如此之快地发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
是年三月,正紧张进行北伐战争准备的柴荣听到噩耗,他最为信赖和倚重的宰相王朴突发重病去世。这对正朝着梦想奋力一搏的柴荣而言,不啻于晴天霹雳。王朴是后周朝堂上少有的办事能让柴荣完全放心的重臣之一。如今正当用人之际,却痛失臂膀,柴荣的悲痛可想而知。在王朴的丧礼上,柴荣想起了那篇高屋建瓴、字字珠玑的《平边策》,想起了他亲自校订的《钦天历》,想起了在他的主持下拔地而起的开封新城,更想起每一次出征时总是为自己留守京城的王朴忠诚坚定的目光。往事历历,如走马灯般闪过,柴荣再也无法平抑自己的感情,悲痛得以玉钺击地,放声大哭。群臣见了,都不禁黯然泪下。没有人会理解柴荣如此悲痛的真正原因,失去股肱之臣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向梦想冲刺的关键时刻,王朴的突然去世,极大地触动了柴荣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回到皇宫,柴荣屏退左右,独自一人登上皇城城楼。头上阳光灿烂,春日正暖,但他心里却感受不到一丝春意,感到的只有生命的无常与短暂,只有命运的残酷和无奈。这一刻,他又想起了郭威临死前对自己留下的那句“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想起了父亲脸上那耐人寻味的微笑。养父郭威以草根出身,历经四朝,搏杀半生,四十七岁登上皇位,创立周朝,堪称一代英豪,但登基仅仅三年之后便病逝。再强大的英雄,却终究敌不过时间,敌不过命运。
他又想起了符皇后,在那个清冷的夜里,看着划过天际的流星,符皇后曾这样对他说:“生命如流星,转瞬即逝。如果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才叫完整吧。”泪水再一次从他的脸颊潺潺流下,当他如流星般划过这个乱世的天际时,人们会如何评价他?当他离开这个让他恨过,爱过,奋斗过,感动过的世界时,他的脸上会是无奈的泪水还是满足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