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5.net,大国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血海坚城——第二次瓦汉姆攻坚战
塔斯曼帝国野史真实揭露胜利者掩盖的历史史实,常胜之军大国雄师圣罗曼联合帝国陆军那时那地尸山血海。历史真实战况奏响昔日亡国者的凯歌,古老的塔斯曼帝国,曾经强大无比的帝国军队,行将灭亡之际依然制造着辉煌的胜利。你可知道,帝国军队那胜利的号角声回荡在战场上已有千年之久。亡国之际,这胜利的号角再次吹响,亡国者的胜利系列,第四篇《风暴之血海坚城》。
B世纪96年,塔斯曼帝国亡国之年。塔斯曼帝国,出身野蛮种族的帝国本族人通过一次次战斗建立的庞大国家,曾经的世界第三强国,曾经是那样的强大和辉煌。建立这一国的族人生性好战且英勇善战,即使在帝国灭亡时刻,他们也在积极地战斗,并且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足以彪炳史册的辉煌胜利,只是这些本该彪炳史册的胜利被最后的胜利者尽可能的掩盖了,普通人难见其踪迹,只有在那些记录真实历史的军队内部书籍中,这些亡国者的胜利依然近乎真实的存在着。
本文为塔斯曼帝国亡国战争和亚森斯坦建国战争中,各方存留军内机密材料编辑整理所得,可以100%确保历史真实性,但这些绝对不是历史学权威讲述的历史,也绝对不会是对外公开的历史。(公开的历史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同学们,你们要清楚,历史教科书中的未必是真实历史,更多的是宣传和教育。)
第二次瓦汉姆战役——尸山血海之战,战役的最后时刻,即将全军覆没的塔斯曼帝国守军居然吹响了胜利号角。
瓦汉姆战役纪念馆两侧大字题书——铁拳击宿敌,弯刀丧锋芒。但在参加过这场战役的人看来,这简直是放屁,真实的战场上,胜利者可不是纪念馆描述的那样荣光,他们是狼狈不堪的剩者,有些甚至还比不上含笑而死的败者。真实的战场绝不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那样的高大上。这一战役中,战前自以为是铁拳的参战部队一战下来内牛满面死伤累累,而全军覆灭的帝国军却战魂不灭,他们的牺牲精神足以证明塔斯曼帝国的弯刀依然是锋利无比光芒四射。
第二次瓦汉姆战役堪称塔斯曼帝国亡国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也是“风暴行动”第一惨烈战役。
瓦汉姆战役基本信息
战役双方
攻方:圣罗曼圣苏尼娅帝国新编陆军及部分亚森斯坦共和国起义军。累计投入总兵力超过50万人,指挥官瓦伦丁*克森德尔上将。
守方:不及撤走的瓦汉姆城及周边地区守军和守城志愿者,总兵力约22万人。指挥官:上次瓦汉姆保卫战的英雄,鲁姆盖鲁中将。
战役目的
我军:夺占要地瓦汉姆城,扫除向西进军障碍,打开攻击萨姆拉尔的通道。
塔斯曼帝国军:坚守瓦汉姆城,为己方其他部队布防赢得时间。
战役时间
B96年8月11日至B96年8月20日。
主要战斗地点
亚森斯坦西部的瓦汉姆城及其周边地区。
战役结果及双方损失
我军夺占瓦汉姆城,作为瓦汉姆守军的塔斯曼帝国军一方彻底战败。
守卫瓦汉姆城的塔斯曼帝国军除少数在战役初期突围外,其余全部被歼灭,战后搬运清点的敌方尸体损失就超过10万具。统算被击退救援部队的损失,此次战役塔斯曼帝国军实际人员损失绝对在20万以上。
我军损失也十分巨大,对外公布联军阵亡人员四万五千余人,伤亡总数十一万人(含亚森斯坦军部队)。
战后多年,有想体验被暗杀快感的外国军事历史学家发布研究报告称此战我军及亚森斯坦军一方实际兵员损失超过23万人,仅联合帝国军方面阵亡人数就达到惊人的七万三千六百五十三人,实际阵亡人数应该在十万人以上。(专家声称:当时我军故意投入缺乏足够重炮而欠缺攻坚能力的原塔斯曼帝国投诚部队,借塔斯曼帝国军之手解决掉这些不可靠的部队。这也是我军发起风暴行动的目的之一。)
瓦汉姆战役相关历史背景和具体战役过程
战役背景:
我军和起义军方面,B96年7月上旬,为了捍卫已有的胜利果实,确保吞下的塔斯曼帝国原领土顺利消化,凯撒议长提议全力支援亲我国的北亚森斯坦军队并对仍保持着强大军力的塔斯曼帝国发起致命一击。该项提议在议会获得一致通过。未达成武装干涉目的,我军(圣罗曼联合帝国军)计划组织控制区内的四十三个由原帝国军部队改建的新编师,十六个我军原西南边境军区野战师,外加大批来自原帝国军起义者的补充部队,共计一百二十余万精锐部队以志愿军名义成建制加入北方起义军战斗序列,这些计划拉上去的部队中不乏我军老牌主力师。B96年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第一批“志愿军”进入亚森斯坦境内,立即被部署到了前线。8月10日,我圣罗曼-圣苏尼娅联合帝国军在亚森斯坦地区发起了代号为风暴的军事进攻行动,随之展开的一系列战役行动将我国宿敌塔斯曼帝国彻底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塔斯曼帝国军方面,B96年8月上旬,帝国军在南亚森斯坦会战中未能取得应有的胜利,联合帝国军和圣玛丽帝国军的强势介入令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对新占领起义军控制区实施无人区化扫荡后,帝国军果断的实施了战略大退却,全面收缩兵力并转入战略防御。塔斯曼帝国军计划利用西亚森斯坦地区的若干河流地理屏障构成一条防线,在此顽强阻击敌军,从而继续控制卡兰运河以东,西亚森斯坦地区和卡莉米亚地区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作为今后的统治基础;同时在西亚森斯坦边境线若干河流密集区一线加紧构筑工事,建立一条称作“帝国东方壁垒”的战略防线,并以克拉格河一段作为防御重点。塔斯曼帝国军原计划“扼守亚森斯坦主要帝国旧领土并阻止起义军,联合帝国军,圣玛丽帝国军在亚森斯坦中央高原、格里恩拉尔、瓦汉姆等地区的进攻“,这一战略意图几乎已无法实现。面对拥有强大装甲突击力量的敌军在这些平原地区作战,塔斯曼帝国军毫无胜算,只能逐步放弃这些地区。塔斯曼帝国军打算在克拉格河、莫奇纳亚河,萨姆拉尔等地区固守。塔斯曼帝国的残存部队在所有这些地区都进行着紧张的防御工事作业,在原本是帝国纵深腹地的非边境地区修筑按永备边防工事标准构筑防线。帝国军中的悲观失望情绪日益严重,曾有将领私下议论,接下里也许他们要在首都郊区构筑这样的工事了。东部战线上的帝国军残军正在走向军阀化,部分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开始拥兵自重不听调遣。
瓦汉姆地区军事地理形势和战场环境建设:
瓦汉姆为西亚森斯坦省省会,位于西亚森斯坦盆地北部,东倚罕穆尔山,西临菲泽河,南北地势起伏,易守难攻,为整个亚森斯坦地区的战略要地。塔斯曼帝国在此地经过长达数百年的经营,修筑了种类繁多的外围据点、纵深阵地和城防工事,使瓦汉姆城和整个周边城防地带构成由各式堡垒与壕沟、暗道相结合的,互为依托的多层次、大纵深的环形大纵深防御体系,主要防区就有大碉堡12000多个。城东骆驼城、双塔寺等要点,筑有以碉堡群为骨干的永久性工事,成为瓦汉姆主城区的主要军事防御屏障——东区要塞。在上次起义军发起的瓦汉姆攻坚战中,帝国军在东区要塞的防卫相对薄弱(当时的鲁姆盖鲁中将才到任,对城东要塞区完全不了解),只进行了象征性的防守就撤退了,要塞周边工事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主要工事基本完好。战后,鲁姆盖鲁中将实地考察后意识到了这些要塞的价值。他命令守军对着这工事进行扩建修复,动员全城劳力在弹痕累累的阵地上重新构筑表面工事,吸收上次防御战的经验教训,外圈挖战壕,广布铁丝网,以碉堡为核心构筑若干大小相扣的环形防御工事群。经过修缮后,这些受损要塞的防御能力反而更强了。
守军司令鲁姆盖鲁中将对他的部队不是绝对的满意,但对防御工事却有十二分的信心。这里的每一座碉堡,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研究而成,在构筑和武器配置上都有巧妙的构思和实用价值。它们样式各异,名目繁多,从形状上有方型碉、圆型碉、梅花型碉、子母碉、人字碉,环状碉,品字碉,T型碉等;从高度上一至三层不等;从规模上有机枪组小碉堡,半班级碉堡、班级中型碉堡、排级大型碉堡、连级特大型碉堡;从火力配置上,有火炮碉堡、机枪碉堡、枪炮混合火力碉堡;从建筑材质上有砖碉堡、石碉堡、钢筋混凝土碉堡。鲁姆盖鲁中将还文艺范的为这些碉堡起了名字,“猛虎堡垒”、“好汉堡垒”、“卧虎堡垒”、“百人队长堡垒”、“战神堡垒”、“胜利堡垒”等等一系列响亮的名字以壮其声势。
一位到过瓦汉姆前线的中立国记者描述道:“任何人到了瓦汉姆城,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感到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力网。这也许是我见过的最强大防卫工事群。”
一位塔斯曼帝国的高级将领这样说:“起义军的进攻大多数是凭人多炮多,一轮猛烈炮击把守军炸的七零八落后再波浪式冲锋人海战术,攻上来消灭剩余守军,夺占阵地。他们这种战法取得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仗着那轮猛烈炮火取胜,要是守军防不住这轮猛烈炮轰,那就必然要失败。我们凭借碉堡群组成的据点工事群保存防御力量,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做到以子弹换人命,起义军人再多也没有办法。”
守军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和弹药储备情况:
塔斯曼帝国军为加强防卫力量,从南亚森斯坦前线调回仅有的两个新编强击型精锐步兵师增强瓦汉姆的防御;通过训练本族人平民作为补充部队,整编战损部队,升级警察和保安部队为正规军,将异族人强行编入部队等种种手段,将该城守军扩编为6个军部下辖17个步兵师另有4个独立师,3个独立重炮团(原计划参加下一阶段进攻战役,从后方调来的,被坑了),一个侦查轰炸机大队,连同4个本族平民徒手补充师,守军实际总员额增至22万人,拥有各种火炮1000余门(含迫击炮)。将瓦汉姆市划分为1个中心防御区和东、南、西、北4个外围防御区。其部署是:以4个军11个师担任东、南、西、北区的防御;以直属部队防守城内中心区;以2个军6个师另两个独立师担任机动作战。防御重点置于南区和北区两个地形上较易攻打的防御区。
重火力配置上,从后方调来的3个独立重炮团装备有160mm榴弹炮24门(自带携行炮弹2500发,其中1800发为氯气弹),120mm榴弹炮72门(自带携行弹药12600发);各军军属炮兵和师属炮兵装备有数量不等的80到100毫米火炮,弹药数量充裕。武器弹药储备上,瓦汉姆城是这一地区的总后勤供应兵站,也是塔斯曼帝国国家级战备弹药库存地、弹药运输中转站,因而储备了大量的弹药,虽在上次瓦汉姆战役有很大消耗,但剩余数量依然十分可观。
另外,塔斯曼帝国军在卢姆斯拉尔和玛卡拉尔这两个地区缴获步枪136200支,枪弹7000万-8400万发;冲锋枪14300支,枪弹4200万发-7000万发,轻机枪1600挺,子弹1580万发。还有16门150mm重型榴弹炮,54门105mm战备库存旧式榴弹炮,100多门各种口径迫击炮,多达12万发的各类炮弹。这些武器中的相当一部分就存放在了瓦汉姆。战役中期,守军就开始大量使用这些武器加强近战火力。
第一阶段攻方参战部队和基本火力配置:
联合帝国军参战部队:
新编第七步兵军:N(新编)第19师,N第20师,N第21师,另一个只有少量轻武器总员额10000人左右的四团制预备补充师。(该部为我军控制区内的帝国军起义部队改编,所辖各正规师使用我军B85型师简化编制)
新编第九步兵军:N第25师,N第26师,N第27师,另一个只有少量轻武器总员额10000人左右的四团制预备补充师。(该部为我军控制区内的帝国军起义部队改编,所辖各正规师使用我军B85型师简化编制)
新编第十步兵军:N第28师,N第29师,N第30师。(该部底子部队极为可靠,官兵中也有大量的哈利路亚教徒,下辖三个师全部采用B85型师标准化编制,并辖有一个军属重炮团,150mm榴弹炮54门。)
新设西南边境军区第一独立装甲旅(77辆轻型坦克,全部为B-M型轻型坦克,战斗全重7t,主炮口径45mm,以该型坦克为底盘的23mm自行机关炮32门)
新设西南边境军区第二独立装甲旅(武器配置同上)。
新设西南边境野战军警备一师(原我军预备役野战部队军官,填充帝国军投诚部队官兵,B85标准编制)
新设西南边境野战军警备三师(原我军预备役野战部队军官,填充帝国军投诚部队官兵,B85标准编制)
上述部队早在编练整训时就开始为将来的作战行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军事练兵,重点学习训练攻防战术、爆破和土木作业。这些训练只针对一般性质的普通防线,这些参战官兵和他们的教官根本想象不到,瓦汉姆城下的工事会如此数量多,如此密集,如此坚固和复杂,因而付出了空前之多的生命作为代价。
联合帝国军B85型师标准编制
该型步兵师每师约有21000人,三团制师。师辖三个步兵外加一炮团。
步兵师有一个重型炮兵团,该团辖四个营,两个装备18门105毫米榴弹炮,两个装备1... -->>
血海坚城——第二次瓦汉姆攻坚战
塔斯曼帝国野史真实揭露胜利者掩盖的历史史实,常胜之军大国雄师圣罗曼联合帝国陆军那时那地尸山血海。历史真实战况奏响昔日亡国者的凯歌,古老的塔斯曼帝国,曾经强大无比的帝国军队,行将灭亡之际依然制造着辉煌的胜利。你可知道,帝国军队那胜利的号角声回荡在战场上已有千年之久。亡国之际,这胜利的号角再次吹响,亡国者的胜利系列,第四篇《风暴之血海坚城》。
B世纪96年,塔斯曼帝国亡国之年。塔斯曼帝国,出身野蛮种族的帝国本族人通过一次次战斗建立的庞大国家,曾经的世界第三强国,曾经是那样的强大和辉煌。建立这一国的族人生性好战且英勇善战,即使在帝国灭亡时刻,他们也在积极地战斗,并且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足以彪炳史册的辉煌胜利,只是这些本该彪炳史册的胜利被最后的胜利者尽可能的掩盖了,普通人难见其踪迹,只有在那些记录真实历史的军队内部书籍中,这些亡国者的胜利依然近乎真实的存在着。
本文为塔斯曼帝国亡国战争和亚森斯坦建国战争中,各方存留军内机密材料编辑整理所得,可以100%确保历史真实性,但这些绝对不是历史学权威讲述的历史,也绝对不会是对外公开的历史。(公开的历史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同学们,你们要清楚,历史教科书中的未必是真实历史,更多的是宣传和教育。)
第二次瓦汉姆战役——尸山血海之战,战役的最后时刻,即将全军覆没的塔斯曼帝国守军居然吹响了胜利号角。
瓦汉姆战役纪念馆两侧大字题书——铁拳击宿敌,弯刀丧锋芒。但在参加过这场战役的人看来,这简直是放屁,真实的战场上,胜利者可不是纪念馆描述的那样荣光,他们是狼狈不堪的剩者,有些甚至还比不上含笑而死的败者。真实的战场绝不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那样的高大上。这一战役中,战前自以为是铁拳的参战部队一战下来内牛满面死伤累累,而全军覆灭的帝国军却战魂不灭,他们的牺牲精神足以证明塔斯曼帝国的弯刀依然是锋利无比光芒四射。
第二次瓦汉姆战役堪称塔斯曼帝国亡国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也是“风暴行动”第一惨烈战役。
瓦汉姆战役基本信息
战役双方
攻方:圣罗曼圣苏尼娅帝国新编陆军及部分亚森斯坦共和国起义军。累计投入总兵力超过50万人,指挥官瓦伦丁*克森德尔上将。
守方:不及撤走的瓦汉姆城及周边地区守军和守城志愿者,总兵力约22万人。指挥官:上次瓦汉姆保卫战的英雄,鲁姆盖鲁中将。
战役目的
我军:夺占要地瓦汉姆城,扫除向西进军障碍,打开攻击萨姆拉尔的通道。
塔斯曼帝国军:坚守瓦汉姆城,为己方其他部队布防赢得时间。
战役时间
B96年8月11日至B96年8月20日。
主要战斗地点
亚森斯坦西部的瓦汉姆城及其周边地区。
战役结果及双方损失
我军夺占瓦汉姆城,作为瓦汉姆守军的塔斯曼帝国军一方彻底战败。
守卫瓦汉姆城的塔斯曼帝国军除少数在战役初期突围外,其余全部被歼灭,战后搬运清点的敌方尸体损失就超过10万具。统算被击退救援部队的损失,此次战役塔斯曼帝国军实际人员损失绝对在20万以上。
我军损失也十分巨大,对外公布联军阵亡人员四万五千余人,伤亡总数十一万人(含亚森斯坦军部队)。
战后多年,有想体验被暗杀快感的外国军事历史学家发布研究报告称此战我军及亚森斯坦军一方实际兵员损失超过23万人,仅联合帝国军方面阵亡人数就达到惊人的七万三千六百五十三人,实际阵亡人数应该在十万人以上。(专家声称:当时我军故意投入缺乏足够重炮而欠缺攻坚能力的原塔斯曼帝国投诚部队,借塔斯曼帝国军之手解决掉这些不可靠的部队。这也是我军发起风暴行动的目的之一。)
瓦汉姆战役相关历史背景和具体战役过程
战役背景:
我军和起义军方面,B96年7月上旬,为了捍卫已有的胜利果实,确保吞下的塔斯曼帝国原领土顺利消化,凯撒议长提议全力支援亲我国的北亚森斯坦军队并对仍保持着强大军力的塔斯曼帝国发起致命一击。该项提议在议会获得一致通过。未达成武装干涉目的,我军(圣罗曼联合帝国军)计划组织控制区内的四十三个由原帝国军部队改建的新编师,十六个我军原西南边境军区野战师,外加大批来自原帝国军起义者的补充部队,共计一百二十余万精锐部队以志愿军名义成建制加入北方起义军战斗序列,这些计划拉上去的部队中不乏我军老牌主力师。B96年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第一批“志愿军”进入亚森斯坦境内,立即被部署到了前线。8月10日,我圣罗曼-圣苏尼娅联合帝国军在亚森斯坦地区发起了代号为风暴的军事进攻行动,随之展开的一系列战役行动将我国宿敌塔斯曼帝国彻底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塔斯曼帝国军方面,B96年8月上旬,帝国军在南亚森斯坦会战中未能取得应有的胜利,联合帝国军和圣玛丽帝国军的强势介入令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对新占领起义军控制区实施无人区化扫荡后,帝国军果断的实施了战略大退却,全面收缩兵力并转入战略防御。塔斯曼帝国军计划利用西亚森斯坦地区的若干河流地理屏障构成一条防线,在此顽强阻击敌军,从而继续控制卡兰运河以东,西亚森斯坦地区和卡莉米亚地区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作为今后的统治基础;同时在西亚森斯坦边境线若干河流密集区一线加紧构筑工事,建立一条称作“帝国东方壁垒”的战略防线,并以克拉格河一段作为防御重点。塔斯曼帝国军原计划“扼守亚森斯坦主要帝国旧领土并阻止起义军,联合帝国军,圣玛丽帝国军在亚森斯坦中央高原、格里恩拉尔、瓦汉姆等地区的进攻“,这一战略意图几乎已无法实现。面对拥有强大装甲突击力量的敌军在这些平原地区作战,塔斯曼帝国军毫无胜算,只能逐步放弃这些地区。塔斯曼帝国军打算在克拉格河、莫奇纳亚河,萨姆拉尔等地区固守。塔斯曼帝国的残存部队在所有这些地区都进行着紧张的防御工事作业,在原本是帝国纵深腹地的非边境地区修筑按永备边防工事标准构筑防线。帝国军中的悲观失望情绪日益严重,曾有将领私下议论,接下里也许他们要在首都郊区构筑这样的工事了。东部战线上的帝国军残军正在走向军阀化,部分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开始拥兵自重不听调遣。
瓦汉姆地区军事地理形势和战场环境建设:
瓦汉姆为西亚森斯坦省省会,位于西亚森斯坦盆地北部,东倚罕穆尔山,西临菲泽河,南北地势起伏,易守难攻,为整个亚森斯坦地区的战略要地。塔斯曼帝国在此地经过长达数百年的经营,修筑了种类繁多的外围据点、纵深阵地和城防工事,使瓦汉姆城和整个周边城防地带构成由各式堡垒与壕沟、暗道相结合的,互为依托的多层次、大纵深的环形大纵深防御体系,主要防区就有大碉堡12000多个。城东骆驼城、双塔寺等要点,筑有以碉堡群为骨干的永久性工事,成为瓦汉姆主城区的主要军事防御屏障——东区要塞。在上次起义军发起的瓦汉姆攻坚战中,帝国军在东区要塞的防卫相对薄弱(当时的鲁姆盖鲁中将才到任,对城东要塞区完全不了解),只进行了象征性的防守就撤退了,要塞周边工事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主要工事基本完好。战后,鲁姆盖鲁中将实地考察后意识到了这些要塞的价值。他命令守军对着这工事进行扩建修复,动员全城劳力在弹痕累累的阵地上重新构筑表面工事,吸收上次防御战的经验教训,外圈挖战壕,广布铁丝网,以碉堡为核心构筑若干大小相扣的环形防御工事群。经过修缮后,这些受损要塞的防御能力反而更强了。
守军司令鲁姆盖鲁中将对他的部队不是绝对的满意,但对防御工事却有十二分的信心。这里的每一座碉堡,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研究而成,在构筑和武器配置上都有巧妙的构思和实用价值。它们样式各异,名目繁多,从形状上有方型碉、圆型碉、梅花型碉、子母碉、人字碉,环状碉,品字碉,T型碉等;从高度上一至三层不等;从规模上有机枪组小碉堡,半班级碉堡、班级中型碉堡、排级大型碉堡、连级特大型碉堡;从火力配置上,有火炮碉堡、机枪碉堡、枪炮混合火力碉堡;从建筑材质上有砖碉堡、石碉堡、钢筋混凝土碉堡。鲁姆盖鲁中将还文艺范的为这些碉堡起了名字,“猛虎堡垒”、“好汉堡垒”、“卧虎堡垒”、“百人队长堡垒”、“战神堡垒”、“胜利堡垒”等等一系列响亮的名字以壮其声势。
一位到过瓦汉姆前线的中立国记者描述道:“任何人到了瓦汉姆城,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感到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力网。这也许是我见过的最强大防卫工事群。”
一位塔斯曼帝国的高级将领这样说:“起义军的进攻大多数是凭人多炮多,一轮猛烈炮击把守军炸的七零八落后再波浪式冲锋人海战术,攻上来消灭剩余守军,夺占阵地。他们这种战法取得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仗着那轮猛烈炮火取胜,要是守军防不住这轮猛烈炮轰,那就必然要失败。我们凭借碉堡群组成的据点工事群保存防御力量,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做到以子弹换人命,起义军人再多也没有办法。”
守军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和弹药储备情况:
塔斯曼帝国军为加强防卫力量,从南亚森斯坦前线调回仅有的两个新编强击型精锐步兵师增强瓦汉姆的防御;通过训练本族人平民作为补充部队,整编战损部队,升级警察和保安部队为正规军,将异族人强行编入部队等种种手段,将该城守军扩编为6个军部下辖17个步兵师另有4个独立师,3个独立重炮团(原计划参加下一阶段进攻战役,从后方调来的,被坑了),一个侦查轰炸机大队,连同4个本族平民徒手补充师,守军实际总员额增至22万人,拥有各种火炮1000余门(含迫击炮)。将瓦汉姆市划分为1个中心防御区和东、南、西、北4个外围防御区。其部署是:以4个军11个师担任东、南、西、北区的防御;以直属部队防守城内中心区;以2个军6个师另两个独立师担任机动作战。防御重点置于南区和北区两个地形上较易攻打的防御区。
重火力配置上,从后方调来的3个独立重炮团装备有160mm榴弹炮24门(自带携行炮弹2500发,其中1800发为氯气弹),120mm榴弹炮72门(自带携行弹药12600发);各军军属炮兵和师属炮兵装备有数量不等的80到100毫米火炮,弹药数量充裕。武器弹药储备上,瓦汉姆城是这一地区的总后勤供应兵站,也是塔斯曼帝国国家级战备弹药库存地、弹药运输中转站,因而储备了大量的弹药,虽在上次瓦汉姆战役有很大消耗,但剩余数量依然十分可观。
另外,塔斯曼帝国军在卢姆斯拉尔和玛卡拉尔这两个地区缴获步枪136200支,枪弹7000万-8400万发;冲锋枪14300支,枪弹4200万发-7000万发,轻机枪1600挺,子弹1580万发。还有16门150mm重型榴弹炮,54门105mm战备库存旧式榴弹炮,100多门各种口径迫击炮,多达12万发的各类炮弹。这些武器中的相当一部分就存放在了瓦汉姆。战役中期,守军就开始大量使用这些武器加强近战火力。
第一阶段攻方参战部队和基本火力配置:
联合帝国军参战部队:
新编第七步兵军:N(新编)第19师,N第20师,N第21师,另一个只有少量轻武器总员额10000人左右的四团制预备补充师。(该部为我军控制区内的帝国军起义部队改编,所辖各正规师使用我军B85型师简化编制)
新编第九步兵军:N第25师,N第26师,N第27师,另一个只有少量轻武器总员额10000人左右的四团制预备补充师。(该部为我军控制区内的帝国军起义部队改编,所辖各正规师使用我军B85型师简化编制)
新编第十步兵军:N第28师,N第29师,N第30师。(该部底子部队极为可靠,官兵中也有大量的哈利路亚教徒,下辖三个师全部采用B85型师标准化编制,并辖有一个军属重炮团,150mm榴弹炮54门。)
新设西南边境军区第一独立装甲旅(77辆轻型坦克,全部为B-M型轻型坦克,战斗全重7t,主炮口径45mm,以该型坦克为底盘的23mm自行机关炮32门)
新设西南边境军区第二独立装甲旅(武器配置同上)。
新设西南边境野战军警备一师(原我军预备役野战部队军官,填充帝国军投诚部队官兵,B85标准编制)
新设西南边境野战军警备三师(原我军预备役野战部队军官,填充帝国军投诚部队官兵,B85标准编制)
上述部队早在编练整训时就开始为将来的作战行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军事练兵,重点学习训练攻防战术、爆破和土木作业。这些训练只针对一般性质的普通防线,这些参战官兵和他们的教官根本想象不到,瓦汉姆城下的工事会如此数量多,如此密集,如此坚固和复杂,因而付出了空前之多的生命作为代价。
联合帝国军B85型师标准编制
该型步兵师每师约有21000人,三团制师。师辖三个步兵外加一炮团。
步兵师有一个重型炮兵团,该团辖四个营,两个装备18门105毫米榴弹炮,两个装备1...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