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uanben5.net,擎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带着一脸郁闷的色狼,姜田踏上了奔向天津的官道。这是他第二次走上这条道路,只是两次的心情绝对不一样,上次是为了逃离京城,本想着今后便四海为家浪迹天涯了,没成想连天津的边都还没进去,就被皇帝给逮了回去。至于今天则是鸣锣开道,两旁的闲人闪避,要不是姜田怕麻烦,出了城就不让打出旗号加紧赶路,否则这会还没走到运河呢。除此之外,上回有个小妹妹和自己同行,这回就只有郁闷的无以复加的刘宝铠。
“意坚,还别扭呢?”姜田坐在马车里,好整以暇的看着骑在马上有点心不在焉的色狼:“谁让你考试的时候作弊呢!”
刘宝铠到真的不是为了这件事而想不开,天津怎么说也是他们刘家的地盘,就当是回老家了。可是在临行前自己老爷子嘱咐的那几句话言犹在耳,才知道这次出来并不是被罚当跟班那么简单。
同样是跟班,赵直则兴奋的在车里坐不住,不时的将脑袋伸出车窗外看着两旁的景色,以及那些严肃齐整(的护卫队伍。自己这个贫民窟里的穷小子,什么时候见过这种阵仗?以前倒是看过某个大人物进京的时候好似也是这个排场,但是他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会在这个队伍之中。
姜田见赵直翻来覆去的就是闲不住,于是开口说话了:“直儿,张环给你留下的功课可曾做了?”
一听见读书,赵直的笑容立马就凝固了,都已经十几岁的人,过几年就可以成家立业了,却被一个比自己小的师弟数落的没鼻子没脸,谁让自己真的就是学不会那些东西呢:“那个……我已经背下了《三字经》和《百家姓》,现在正读《弟子规》。”
姜田点点头,其实心里却有点不以为然,这三本书可算是启蒙读物,基本中的基本,你小子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背下《三字经》和《百家姓》,可见进度是极为缓慢的。但是这也不能太着急,毕竟他现在还属于扫盲阶段贪多了嚼不烂,好在年龄不是太大,否则他都想是不是先将拼音抄袭出来,用于扫盲事业。汉语拼音对于扫盲的确是帮助颇大,这点从后世建国后全民扫盲运动就能看出来,这样本来很抽象的汉字容易记忆,也规范了标准读音。唯一的缺点就是受限于汉字的体系,重音字太多,使得在很多地方直写拼音会导致词不达意。
这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向天津进发,自然会引起很多路人的围观,尤其是夏季河道里挤满了各种船只,许多南来的客商与旅人都要驻足观望一阵,好确定这个招摇过市的大人物究竟是谁。但是北京本地的人对此就没有多大的兴趣,毕竟北京城里天子脚下那真是:官员多如狗、勋戚满街走。什么拉风的队伍没见过?就这还算是值得一看的东西?
出城不到四十里,所见的风物就已经和京城周边迥然不同,虽然已是盛夏眼看着夏收在即,可是越往外走土地撂荒的情况就越严重,在一人多高的荒草之中偶然能见到黄澄澄的麦穗。一些正在其间劳作的农民偶然间瞥见这个队伍,也只是略微愣神一下,便又低下头照顾着自己的收成,已经割下的麦子堆在田间地头看上去似乎是个好年景。
姜田看在眼中,却没有一丝的欣喜,照理说小冰河时期已经结束了,北方的天气逐渐恢复正常,夏收的时间也在提前,但是瞧瞧这颜色斑驳的旷野,以及毫无兴奋感觉的眼神,姜田知道强制改革的副作用正在显现。哪怕地处京畿,这里作为多方角逐的战场,人口还是下降的厉害。所以原本拥挤的华北平原就显得萧条许多,加上国家大肆购买海外的粮食,除了压低粮价平抑通货膨胀之外,也导致自耕农的收入减少,也就是后世常说的粮贱伤农。这就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除非中国的农民拥有二十一世纪美国农民的生产力与土地面积,否则较低的粮价只会让大量人口从土地上流失,而国家又不能重复明朝那种胡扯的户籍制度,所以说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如何平衡农业与工业之间对生产力的争夺,就是政府的首要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看自己老师的兴致不高,赵直也变得规矩了很多,无论是认识他的人还是他自己,都觉得能跟着姜田当个杂役就算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普天之下能如此优待下人的除了他之外恐怕也没有第二个人了,更何况他赵直还是名义上的大师兄,从名字到赡养家中的老娘,这都是先生赐予的恩惠,所以从他内心中来说对姜田不仅怀有敬畏之情。可是一直以来无论他多么努力,似乎这个老师总是有点不满意,他也知道学艺是艰难的,师傅打骂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姜田从没有打过他,就是让自己学识字这项有点无法适应。这倒不是说他不想学文化,而是一个每天要登台演出还要给茶馆打杂的孩子,更要抽出仅有的休息时间来扫盲,对于他来说总有种挥之不去的疲劳感伴随左右,却又知道自己的这些烦恼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嫉妒恨,所以并不敢跟任何人提起,只能自己咬着牙硬撑,这次能跟着姜田出来当个书童,对他来说的确有放假的感觉。
正在胡思乱想之间,赵直无意中瞥见了路边农田之中,一个和自己年岁差不多大的孩子光着膀子弯着腰正在割麦子,看他娴熟的使用着镰刀,烈日下汗水不停的流淌下来,只有借着擦汗的工夫才能直起腰休息一下,偶然间瞥见马车里的赵直,羡慕的目光盯着看了许久,直到大人呵斥他才只好继续弯下腰、低下头,和那金黄的麦梗搏斗。赵直看在眼里,心中也只有感慨的份,更加觉得自己真是幸运。
一片沉默之中,姜田突然开口:“意坚,出城有多远了?”
刘宝铠先是一愣,然后才反应过来这是问自己:“大约有二十多公里了吧?”
“嗯……你看这里可还有中兴繁华的景象?”
饶是天气很热,刘宝铠还是觉得后背一阵阵的发冷,这才刚建国多少年,谁也没敢吹嘘现在是盛世吧?虽然的确有人大声嚷嚷着国家中兴,但至少也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繁华的景象。
见色狼没敢搭茬,姜田自顾自的说到:“北方缺人,但是不缺土地,南方拥挤不堪却也不屑背井离乡来这苦寒之地。若不是北方诸省赋税早就减免,估计就连着些人都留不住,看来复兴华北的任务就只能着落在船运与工业上。”
刘宝铠还是没敢说话,他出门的时候自己老爷子曾详细嘱咐过,一旦姜田真的解决了新船的制造问题,整个北方甚至整个中国都将会产生巨变,而他刘家本是胡商外迁至此,虽然定居几百年来早就成了中国人中的中国人,可是在很多汉人的眼中,只因为信仰的宗教不同,他们依旧是异类和外族。而放到西北那些血缘相近的亲戚中,自己这边又算是半吊子不纯粹的教民。可以说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的回族都有这个问题,别看西北的穷亲戚十分羡慕这边的生活条件,却又拿着教旨在那里玩高傲。所以他刘家要抓紧一切可能,如果无法抱住朝廷的大腿,就要退而求其次的重新远行,抄起祖宗的老本行继续... -->>
带着一脸郁闷的色狼,姜田踏上了奔向天津的官道。这是他第二次走上这条道路,只是两次的心情绝对不一样,上次是为了逃离京城,本想着今后便四海为家浪迹天涯了,没成想连天津的边都还没进去,就被皇帝给逮了回去。至于今天则是鸣锣开道,两旁的闲人闪避,要不是姜田怕麻烦,出了城就不让打出旗号加紧赶路,否则这会还没走到运河呢。除此之外,上回有个小妹妹和自己同行,这回就只有郁闷的无以复加的刘宝铠。
“意坚,还别扭呢?”姜田坐在马车里,好整以暇的看着骑在马上有点心不在焉的色狼:“谁让你考试的时候作弊呢!”
刘宝铠到真的不是为了这件事而想不开,天津怎么说也是他们刘家的地盘,就当是回老家了。可是在临行前自己老爷子嘱咐的那几句话言犹在耳,才知道这次出来并不是被罚当跟班那么简单。
同样是跟班,赵直则兴奋的在车里坐不住,不时的将脑袋伸出车窗外看着两旁的景色,以及那些严肃齐整(的护卫队伍。自己这个贫民窟里的穷小子,什么时候见过这种阵仗?以前倒是看过某个大人物进京的时候好似也是这个排场,但是他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会在这个队伍之中。
姜田见赵直翻来覆去的就是闲不住,于是开口说话了:“直儿,张环给你留下的功课可曾做了?”
一听见读书,赵直的笑容立马就凝固了,都已经十几岁的人,过几年就可以成家立业了,却被一个比自己小的师弟数落的没鼻子没脸,谁让自己真的就是学不会那些东西呢:“那个……我已经背下了《三字经》和《百家姓》,现在正读《弟子规》。”
姜田点点头,其实心里却有点不以为然,这三本书可算是启蒙读物,基本中的基本,你小子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背下《三字经》和《百家姓》,可见进度是极为缓慢的。但是这也不能太着急,毕竟他现在还属于扫盲阶段贪多了嚼不烂,好在年龄不是太大,否则他都想是不是先将拼音抄袭出来,用于扫盲事业。汉语拼音对于扫盲的确是帮助颇大,这点从后世建国后全民扫盲运动就能看出来,这样本来很抽象的汉字容易记忆,也规范了标准读音。唯一的缺点就是受限于汉字的体系,重音字太多,使得在很多地方直写拼音会导致词不达意。
这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向天津进发,自然会引起很多路人的围观,尤其是夏季河道里挤满了各种船只,许多南来的客商与旅人都要驻足观望一阵,好确定这个招摇过市的大人物究竟是谁。但是北京本地的人对此就没有多大的兴趣,毕竟北京城里天子脚下那真是:官员多如狗、勋戚满街走。什么拉风的队伍没见过?就这还算是值得一看的东西?
出城不到四十里,所见的风物就已经和京城周边迥然不同,虽然已是盛夏眼看着夏收在即,可是越往外走土地撂荒的情况就越严重,在一人多高的荒草之中偶然能见到黄澄澄的麦穗。一些正在其间劳作的农民偶然间瞥见这个队伍,也只是略微愣神一下,便又低下头照顾着自己的收成,已经割下的麦子堆在田间地头看上去似乎是个好年景。
姜田看在眼中,却没有一丝的欣喜,照理说小冰河时期已经结束了,北方的天气逐渐恢复正常,夏收的时间也在提前,但是瞧瞧这颜色斑驳的旷野,以及毫无兴奋感觉的眼神,姜田知道强制改革的副作用正在显现。哪怕地处京畿,这里作为多方角逐的战场,人口还是下降的厉害。所以原本拥挤的华北平原就显得萧条许多,加上国家大肆购买海外的粮食,除了压低粮价平抑通货膨胀之外,也导致自耕农的收入减少,也就是后世常说的粮贱伤农。这就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除非中国的农民拥有二十一世纪美国农民的生产力与土地面积,否则较低的粮价只会让大量人口从土地上流失,而国家又不能重复明朝那种胡扯的户籍制度,所以说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如何平衡农业与工业之间对生产力的争夺,就是政府的首要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看自己老师的兴致不高,赵直也变得规矩了很多,无论是认识他的人还是他自己,都觉得能跟着姜田当个杂役就算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普天之下能如此优待下人的除了他之外恐怕也没有第二个人了,更何况他赵直还是名义上的大师兄,从名字到赡养家中的老娘,这都是先生赐予的恩惠,所以从他内心中来说对姜田不仅怀有敬畏之情。可是一直以来无论他多么努力,似乎这个老师总是有点不满意,他也知道学艺是艰难的,师傅打骂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姜田从没有打过他,就是让自己学识字这项有点无法适应。这倒不是说他不想学文化,而是一个每天要登台演出还要给茶馆打杂的孩子,更要抽出仅有的休息时间来扫盲,对于他来说总有种挥之不去的疲劳感伴随左右,却又知道自己的这些烦恼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嫉妒恨,所以并不敢跟任何人提起,只能自己咬着牙硬撑,这次能跟着姜田出来当个书童,对他来说的确有放假的感觉。
正在胡思乱想之间,赵直无意中瞥见了路边农田之中,一个和自己年岁差不多大的孩子光着膀子弯着腰正在割麦子,看他娴熟的使用着镰刀,烈日下汗水不停的流淌下来,只有借着擦汗的工夫才能直起腰休息一下,偶然间瞥见马车里的赵直,羡慕的目光盯着看了许久,直到大人呵斥他才只好继续弯下腰、低下头,和那金黄的麦梗搏斗。赵直看在眼里,心中也只有感慨的份,更加觉得自己真是幸运。
一片沉默之中,姜田突然开口:“意坚,出城有多远了?”
刘宝铠先是一愣,然后才反应过来这是问自己:“大约有二十多公里了吧?”
“嗯……你看这里可还有中兴繁华的景象?”
饶是天气很热,刘宝铠还是觉得后背一阵阵的发冷,这才刚建国多少年,谁也没敢吹嘘现在是盛世吧?虽然的确有人大声嚷嚷着国家中兴,但至少也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繁华的景象。
见色狼没敢搭茬,姜田自顾自的说到:“北方缺人,但是不缺土地,南方拥挤不堪却也不屑背井离乡来这苦寒之地。若不是北方诸省赋税早就减免,估计就连着些人都留不住,看来复兴华北的任务就只能着落在船运与工业上。”
刘宝铠还是没敢说话,他出门的时候自己老爷子曾详细嘱咐过,一旦姜田真的解决了新船的制造问题,整个北方甚至整个中国都将会产生巨变,而他刘家本是胡商外迁至此,虽然定居几百年来早就成了中国人中的中国人,可是在很多汉人的眼中,只因为信仰的宗教不同,他们依旧是异类和外族。而放到西北那些血缘相近的亲戚中,自己这边又算是半吊子不纯粹的教民。可以说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的回族都有这个问题,别看西北的穷亲戚十分羡慕这边的生活条件,却又拿着教旨在那里玩高傲。所以他刘家要抓紧一切可能,如果无法抱住朝廷的大腿,就要退而求其次的重新远行,抄起祖宗的老本行继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